有個外國留學生感嘆道:「漢語真是博大精深。我發現漢語喜歡用數字表示程度,例如十分、十二分、萬分、十二萬分,這幾個詞都表示非常、尤其。這幾個數字相差很大,漢語裡它們卻成了同義詞,有了一個神奇的等式,十分=十二分=萬分=十二萬分。真是把我們這些老外搞糊塗了。」
確實是這樣,別說外國人搞不懂,我們這些正牌中國人也有些糊塗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字典上、網絡裡都沒有明確答案,只能胡亂揣測一下。
十分、十二分程度上應該最為接近。中國古代既有十進制,也有十二進制,像著名的天干地支就分別是十進制和十二進制。
用在表示程度上,十分、十二分都是各自進制裡的最高級別。相比而言,十二分比十分稍稍強調了一下,畢竟十二比十要大那麼一點嘛。比如,我們常說某人十分精神,這是說其非常有精神,我們也常說打起十二分精神,這個就顯得更加重視這件事。
萬分也有非常、極其之意,不過應該比十分、十二分要晚許多。人類總是先認知小數字,然後逐漸認知大數字,這是一般規律。而且,萬分還有另兩個意思:一是表萬分之一,極少,如《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裡講:「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二是表絕對,無論如何,如《水滸傳》九十七回寫道:「哥哥,萬分不得相見了!今賴兄長威力,復得聚首;恍如夢中。」
其第三個義項才是表非常、極其,如張居正《四辭恩命疏》中說:「自揣分義;萬分不能自安」;又如《兒女英雄傳》十二回寫道:「這樁事,兒子出於萬分不得已。」可見,萬分這三個義項是逐步遞進的,表非常、極其的義項出現很晚,大約到明清時才出現。
十二萬分是一個複合的說法,明顯是十二分加萬分,用以形容程度極深。這種說法出現得很晚,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出處在魯迅的《偽自由書‧伸冤》:「我們這種傾向十二萬分的堅定,例如那布告上也說:『如有奸民流痞受人誘買勾串,或直受驅使,或假托名義,以圖破壞秩序安寧,與構成其他不利於我國家社會之重大犯行者,殺無赦。』」
也許,您會問,為什麼沒有十萬分的說法呢?也有,較少,您可以試著讀讀看,十萬分讀起來有些拗口,不如十二萬分讀起來流利,人們自然選擇了後者而放棄了前者。當然,如果去掉「分」,十萬是讀起來相當順口的,成語中有個「十萬火急」,就是形容事情緊急到了極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