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二○一二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增進了兩岸小劇場的交流,青戲節製作總監傅維伯表示,兩岸有很多相同文化,但不同環境下生存狀態也不同,希望通過交流,兩岸戲劇創作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首次舉辦兩岸小劇場交流的台灣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表示,小劇場交流,形式上是更近距離地接觸衝撞,在內容上大多質樸簡單,展示赤裸裸的社會百態。這樣的交流,是從表面到底蘊,影響後勁很強。兩岸創作者利用「小劇場」這種精緻、靈活的形式,可以在舞台上相互投射自己的新夢想。
小劇場的崛起與市場的需求密切相關,由於大多數觀眾,尤其是白領階層將小劇場視為娛樂消遣的選項,傅維伯表示,大陸小劇場的內容,逐漸從一九九○年代追求實驗、反應社會現狀的精神轉向商業發展。傅維伯認為現今小劇場的作品對商業進行探索,並不需全然否定,二○○八年創立的「北京青年戲劇節」,作品得到市場認可,同時也注意藝術的落點。
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祕書長邵澤輝指出,青戲節當時創立就是希望在團體制和商業環境間,開創出新的平台,期待扭轉二千年之後過度商業化的小劇場製作方式。他說,青戲節鼓勵導演勇於表達自己的藝術意念,不需把市場放在前頭,強調「青戲節允許作品失敗,不以成功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