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法堂向師父請安,看到師父上人的一筆字正好寫到「我在眾中」、「以眾為我」,想到佛陀的教示:「佛法在眾生中求」;也想到師父創建佛光山以來「集體創作」的智慧,感佩師父把弟子們放在佛法的歷史的長流中,因為有大眾,才得以將佛法弘化十方;更因為在眾中服務奉獻,才得以拓展寬闊的視野,消磨自我的習氣。
本課課文中,佛陀告訴辛夏將軍,一個會作戰的人,其要旨並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我的私欲;而真正的戰爭,不在於為自我獲得絲毫利益,而是要為全民大眾謀取福利。可見,要如何克服心中對於「我」的執著,或者放下認為有一個我喜歡、我所擁有……的概念,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戰爭。對於「是否對於一切侵犯都要逆來順受?」佛陀則以「為正義而戰」來回應。所謂的「正」,仍在破除一種私有、私我的概念,所以修行須依止正見、正思維、正精進等八正道而行。須知讓一己之私融入眾中,才能開創無限的生命泉源。
因發現鐳而聞名全球的居禮夫人,有一天,朋友到她家作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她的金質獎章,朋友大吃一驚,問道:「這枚英國皇家協會的獎章,可是代表極高的榮譽,妳怎麼拿給孩子玩呢?」居禮夫人笑著說:「我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可見不止戰爭,聖賢者,也多能掌握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概念,明白權位名位是為了利益大眾而擁有,權勢名位也可以為了成就別人而捨下。
前兩天師父來到佛學院,在圖書館勉勵學生們要讀書、要發心,更要以我在眾中、眾中有我為自我提昇。想起大家常問我:「師父創辦的佛學院,為什麼要叫作叢林學院?」「是不是在山林裡修行的意思?」其實獨木不成林,師父的巧心妙意,就是要提醒叢林學院念書的佛子們,修行要與大眾在一起,大家共同遵守六和敬的規約,共同淨化成長。
從佛學院畢業的眾多法師,而今在各地佛光道場擔任住持當家,將佛法弘揚至世界五大洲。阿含經中常有:「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法師大眾之所以願意心甘情願的奉獻,實在是大師「以眾為我」的智慧,啟發了無限的世道人心,也豐富了修行人的生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