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傳法師到育幼院關懷受災戶。
近日佛光山舉辦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發起荔枝全民運動。舉凡法師、義工、學生、護法信徒、功德主,以及在第一線辛苦耕耘的果農,大家連成一線,從採收、修剪到包裝、運送,共同為農民打造一個荔枝的產銷平台。有人問星雲大師,既然沒有任何利潤,為何要如此勞師動眾?大師回答:「因為眾生需要,人間佛教不忍眾生苦。」這一份感受眾生需要的慈悲,即菩薩為接引眾生所行之四攝法。
四攝法,為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的四種方便法門。一般常說六度四攝,菩薩雖然尚未證悟菩提,但是發願為眾生解脫,除了廣修六度萬行來自利利他,更要「廣發同體大悲,盡未來行四攝法,攝彼眾生,皆令歸真,同成佛道」,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深入人群,普度眾生。
四攝法的內容主要為:
一、布施攝:令眾生身心無憂
布施攝,又作布施隨攝方便、惠施。即以無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並使眾生遠離怖畏(無畏施)。施捨財物主要在惠濟貧乏;法施,則以法示人,使明真理。故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無畏施,則是濟拔眾生遠離厄難、驚恐,如觀世音菩薩,又稱為施無畏菩薩。
大師以現代的語言,將布施,詮釋成「給」。佛光人要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此對於災難疾苦的眾生,給予精神撫慰、物質的濟助;對於莘莘學子,給予文化、教育的栽培,並透過各種活動修持,淨化世道人心,歡喜迎接生命。
二、愛語攝:令眾生發大信心
愛語攝,又稱為愛語攝方便、愛言。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如對災難恐怖者,以慰喻語鼓勵;對於他人的長處、善事,以慶悅語激勵信心;而對於一切眾生,常以增勝增益的語言,令眾生升起大信心,勇敢前行。
大師更進一步說:「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於廢話;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於無事。」強調口說心行的實踐要領,透過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身口意三業清淨,以慈悲的愛語化導暴戾氣氛,以智慧的心語消除貪瞋愚痴,能使社會趨於平和,心靈常保明淨。
三、利行攝:令眾生入佛之智
利行攝,又稱為利行攝事、令入方便、度方便。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眾生,令眾生生起親愛的心而接受教法。如勸眾生如法修持,現世便得一切利樂;於現世得大利樂,勸捨大財,發廣大出離心,得後世利樂。
大師利用一筆字所得之善款,成立公益信託基金,在校園中推廣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並甄選三好校園、典範教師;在影響甚巨的傳播媒體,成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更有以文字力量化世益人的華文文學星雲獎,希望能在家庭裡、校園中及整個社會國家,行上弘下化之效,啟發大眾的信心與信願。
四、同事攝:令眾生信受法義
同事攝,又稱同事隨順方便、同利、等與。能夠站在眾生的立場,和眾生同一苦樂,並且能以慧眼觀照眾生,給予眾生最適宜的教化,方便引導而入佛道。尤其以平等對待眾生的需要,使其歡喜信受,最為殊勝。
數年前八八風災災情慘重,佛光山成立安置中心,協助安頓鄉民的生活起居,甚至超越種族與宗教,成立「臨時教堂」,讓信仰天主教的鄉民,獲得適當的協助。當時,牧師都連稱感謝:「感謝佛祖讓我們達成上帝的交代。」
《華嚴經》云:「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近日的國際水果節,大師為了農民的生計,發動全台人力、物力給予協助,不但體恤農民,更促成大樹當地的經濟與旅遊發展。更有甚者,有位周刊編輯,其摯愛的父親往生,他在訃聞寫上輕輕一句:「懇辭奠儀花籃,若您想表達對家父的懷念,可於當天,轉化為支持佛光山的玉荷包荔枝義賣,協助本土農業。」讓人感念。
大師的一個發願,一呼百應、千應,為世道人心注入一股良善的互助風氣,也看見四攝法的實踐,讓整個社會在同體共生的基礎上,達成全民互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