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務局提供
在棲地破壞、河川汙染、人類竭澤而漁、外來種生態競爭的惡劣環境下,台灣的原生種淡水魚還有多少生存機會?答案呼之欲出─全數物種都面臨生存危機,其中四分之一更面臨嚴重威脅!
台灣淡水原生魚種約有兩百六十種,有十種被列為保育類,其中櫻花鉤吻鮭、飯島氏銀駒、巴氏銀駒為一級保育,其它七種分列二至三級保育類。據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陳義雄等學者最新調查發現,還有四十二種原生魚類的生存也受到嚴重威脅,如鰍駝類、菊池氏細鯽、鱸鰻等,都將列入保育類候選名單,待兩年一次的名錄檢討會議後,送交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審議。
外來種造成威脅
陳義雄表示,影響原生淡水魚生存的成因複雜,但主要還是棲地破壞與汙染,至於外來魚種的棄養、大量放生,更讓生存環境劣化。他指出,淡水生態系本來就脆弱,不當引進的外來種,有百分之兩百是大型、適應力強的類型;台灣原生種體型大多較小,因此外來種進入台灣河川,必威脅其生存。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科長林國彰舉例,如來自東南亞的魚虎,因肉質、體型因素被引進,但肉食性的牠,進入台灣河川後吃掉原生魚類;又如適應性強的吳郭魚,排擠原生魚類的生存空間。而放生為外來魚種進入台灣河川主要途徑之一,造成如今難以收拾的情況,可歸因於兩個層面,一為對生態認識不足;二為現有法令未能有效制止。
生態素養需補強
「本土有哪些品種?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在沒人知道一條河裡住了哪些魚類、在不同的河段適合哪些魚類生存時,怎能隨意放生?」陳義雄比喻,不當放生就像是把獅子放入羊群,是所謂「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陳義雄指出,不論是地方政府或民眾,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都有限,在不了解河川生態及可能造成的影響下,放生手法都過於粗糙。
《台灣淡水魚紅皮書》即將出版,他強調調查結果不僅是診斷證明,關鍵在於把脈後如何改善;調查是保育行動的起點,而非句點。
鑒於民眾對於生態了解不足,林務局將於九月舉辦「積極護生國際研討會」,希望將「放生」的善念轉化為「護生」的力量,從而由保護河川、維護棲地著手;另一方面也將從法令上予以規範。
保育法令更新中
地方政府方面,南投縣已對不當放生訂定罰則,並規定放生前需事先申請,台中市研議跟進。中央方面,農委會預計年底完成《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三十二條修改,將管理範圍從保育類擴及一般類,禁止大型與涉及商業行為的放生,該草案正儘速研擬,最快明年上路。
「河裡不是還有魚在游就可以了!」陳義雄疾呼。上游有土石流威脅,下游河川遭到汙染,洄游魚類無法洄游……,原生魚種的諸多問題,導因於環境素養普遍欠缺;而未能好好珍惜的本土生態,卻可能在尚未認識之前就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