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卿圖/記者阮愛惠
文與圖/記者阮愛惠
北台灣最古老的私立中學─淡江高中,百年歷史的美麗校園有說不完的傳統和故事;但除了古典氛圍,它也有走在時代尖端的一面,例如校園內的資源回收,淡江中學做得很早,而且做得很好!
因為自辦午餐和晚自習的餐飲,淡江中學全校兩千名師生,每日生產出的廚餘和垃圾數量可觀。民國九十一年,校內綜合大樓落成,漂亮的大樓旁卻見垃圾處處,校長姚聰榮思考如何減少垃圾,決定先從每間教室內的垃圾分類做起。他在每間教室後方設置四合一的回收箱,讓學生們隨手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至於廚餘的處理,則要有大人的指導。校護林秀卿自願承擔這個額外工作。由於校內沒有設立資源回收站,校地各有用途,一時不知該把回收物往哪擺,姚校長馬上提供他的宿舍後院,成為淡中最早期的資源回收站。
徵募學生義工
有了場地還要有人力。早期環保的觀念未開,沒有主動發心來當義工的同學,只有不想午睡和為了「銷過」而被派遺來的學生,以及林秀卿在醫護室裡因緣際會號召來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運動受傷而成為醫護室常客,林秀卿敷藥之餘,一邊告訴孩子:「能來做餐盒回收工作的人是很有福氣的,因為上帝的愛在那人的心中,必能得到很好的回報。」
目前讀高二的周軒祺和呂景意,都是林秀卿召喚來的義工,他們在家就會幫忙做家事,來做學校的廚餘工作後,都覺得很有意義,因為能多學到做事的方法,也在這裡認識了一些新朋友,都是課堂上得不到的收穫。
廚餘的回收工作分兩個時段:中午十二點半到一點多,以及下午的五點半到六點多。每學年總有十一、二位高中部的男女學生會來這裡幫忙,他們各司其職,有的協助各班學生倒廚餘桶;有的指揮同學把竹筷、湯匙、餐盒分開處理,塑膠和金屬類各自歸類;有的站在水槽邊沖洗油膩的餐盒,並堆疊整齊,經過這樣處理之後,餐盒才能被視為紙類回收。
點滴都不浪費
因為出勤人數的變動,每天都有多餘的便當送到回收站。林秀卿說,這些新鮮的便當都會及時送往慈善機構,一點也不浪費;而全校每餐所產出的一百五十公斤廚餘,除了交給鎮公所,也有一位計程車司機每天來收取一些去餵食流浪狗,以滋養更多生命。
雖然自九十五年起,學校已在校長宿舍旁搭建一個遮雨棚作回收站,但同學們還是得在露天工作,夏天汗流浹背,冬天寒風刺骨,不過他們卻從不抱怨,絕大多數都能全勤服務一整學年後,再把工作交接給學弟妹。林秀卿說,來做回收工作的同學,畢業後都考上不錯的大學,篤信基督教的她說:「這是因為上帝愛他們,他們的善行獲得好的結果。」
最佳生活學習
除了每天清運的廚餘,每周五下午五點多,清潔隊會來載運淡中一周的鐵鋁罐及紙類等回收品。這時,就由淡中體衛組長林如蘭出馬,帶領幾位強壯的男同學,幫忙分類和整理,硬是把以前要四車才載得完的垃圾壓縮成兩車,節省不少人力物力。林組長說,這些愛打球的孩子們除了身手矯健,也很有禮貌,在幫忙搬東西上資源回收車時,總是對清潔隊員阿伯長、阿伯短的,逗得阿伯們好開心,大家在愉悅的氣氛中完成環保工作。
淡江中學的資源回收成果儼然已成為小鎮的模範,每年都得到淡水鎮公所最高額的回饋金。姚校長也在學年期末大力褒揚這些同學,頒發獎品和獎狀。那些原本來銷過的學生,轉而被記功,他們得到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獎勵,更可貴的是利己利他的生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