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天氣酷熱,很多縣市民眾卻發現,行道樹和公園樹木被剪成禿頭,葉子一片不剩,找不到綠蔭遮陽。各縣市政府反應大都一樣,說是颱風來時,若枝枒、葉子太茂盛,容易被風吹倒,所以雇工「修剪」,沒想到包商「過度」作為。
台中市一處地方有十幾棵阿勃勒,每到花季,綠油油,開著黃花很美麗,去年卻被剪成禿頂。面對責難,相關單位表示,為了省時省力才這樣。南投縣集集號稱綠色小鎮,但行道樹也曾齊頭式砍得只剩主幹。
這樣的事幾乎每年發生,除了剪成禿頭,只剩枝枒,甚至「砍頭」,連枝枒都不留,更離譜的是攔腰砍掉。
雲林縣警局後方五十多棵檸檬桉,也曾被鋸得只留下一公尺的樹頭,一根根像木樁。負責單位表示,檸檬桉生長速度很快,修剪後沒多久又長高,曾在颱風時被吹倒影響交通,為了安全才雇工修剪。
北港溪防汛路綿延四、五公里的黑板樹,為了防災也曾遭剪光,只留樹幹,結果很多棵枯死。一所國小圍牆旁有整排樟樹,原本翠綠成蔭,是綠色隧道,去年也被校方修成光頭。 雲林縣長蘇治芬震怒,校長認為沒有不當,強調過去都這樣,而且只要過半年,枝葉將再茂密。
過度修剪除了破壞美觀,還有更嚴重問題。樹木是靠葉片上的氣孔行光合作用,把枝葉剪光,只留光禿枝幹,無法吸收二氧化碳,釋出氧氣,等於是砍掉一整棵樹,與節能減碳、愛地球背道而馳。「還會長出來」、「沒多久又長高」常是過度修剪者的說詞,可見綠美化環境的教育做得還不夠。
樹木修剪方法因樹種、目的而不同,若為防災且根系不健康,才需大幅修剪;若為防蟲則少量疏枝,通風防治就可;已形成樹冠的行道樹除非妨礙交通、視線或影響路燈照明,否則應盡量維護。
所謂適度,絕非「理平頭」式的強剪,更不能為了作業方便及省經費,將主幹截斷,損害樹木生長,甚至枯死。樹木修剪要以少量大枝的短截為宜,否則剪口附近會激生更強大的新枝,反而擾亂樹形,以後需花更多人工修剪。
台中市的愛樹團體決心站出來保障「樹權」,他們奔走募款、採訪,最近自行出版第一本「樹木安全修剪手冊」,送給政府與民代,要讓愛樹、正確修剪觀念深植人心。
台中市政府表示將訂自治條例,對過度修剪不予驗收,以示懲處。建設局也說,已創「監看作業」,會與環保團體合作監看修剪樹木過程,甚至拍照存證,對違規過度修剪,記點後從嚴罰款。
其實台中市政府並非無作為,過去曾訂定「修剪行道樹完全手冊」、「喬木疏枝修剪標準」,讓剪樹包商有所依據。雲林縣政府為了避免亂砍樹,也邀請園藝、森林專家教導正確修樹,並製成教學光碟。
許多國家重視植樹,不破壞行道樹生態和市容美觀,留給民眾很多綠蔭,成為一座座綠意盎然的花園城市。所謂樹枝、樹葉「還會長出來」,絕非正確觀念,何況與環保綠化、節能減碳的目標背道而馳。民眾站出來、縣市政府也「覺醒」是好事,但願以後樹木「理髮」不再是「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