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年代,醫師已知視覺失認症這種病症,但沒有人知道視覺失認症可再細分,如右腦後區受損導致的臉孔失症和地方失認症。一八七二年傑克森就曾描述一個男人因為中風,右腦後區受損,「失去辨識地方和人物的能力,甚至一度不認得太太,……出門後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夏柯也在一八八三年描述一個病人本來擁有過人的視覺想像和記憶力,突然喪失此能力,「甚至認不得自己的臉。他有一次去畫廊,差點撞上一個人,他正要開口道歉,才發現那是鏡中的自己。」
即使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還是有很多神經學家懷疑,大腦的辨識能力是分特定區位的。或許這就是為何神經學界儘管已在臨床看到一些臉盲的病例,還是遲遲未能識別這種病症。
德國神經學家包德瑪(Joachim Bodamer)描述三個無法辨識臉孔、但無其他辨識問題的病人。覺得該給這種特別的辨識障礙命名,於是用希臘文字根的prosopon(臉),加上agnosia(失認症),創造出prosopagnosia這個疾病名稱,也就是臉孔失認症。
有些得了臉孔失認症的人死後解剖,結果很明確:所有患者,不管病因為何,其視覺聯合皮質區的右側都出現損傷,特別是在枕顳葉皮質下方,而且大腦中的梭狀回皆有病變。八○年代電腦斷層掃描和MRI問世,得以觀看活生生病人的腦部活動,也證明病人若得了臉孔失認症,其梭狀回臉孔選擇區都已受損(梭狀回臉孔選擇區的異常活動也和臉部幻覺有關)。
到了九○年代,因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的興起,可觀察到病人看臉孔圖片、地方或物體時的腦部活動。這些功能性造影研究顯示,我們在看臉的時候,腦部梭狀回臉孔選擇區的反應特別強烈,看其他影像則沒有這樣的反應。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臉孔失認症不只是無法辨識臉孔,在辨別任何一個類別當中的個體都有困難,不管是臉孔、車子、鳥或其他東西。
有位曾在嬰幼兒時期接受枕葉腫瘤切除術的C小姐也描述她有類似的問題:「我不但無法辨識臉孔,也認不得手寫的字。我往往必須很費勁才能從特徵或前後字母辨識出來是哪一個字母。即使是我自己的手寫字跡,我也無法辨識。」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看得見的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