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入股日本夏普案,業界與媒體都重視,郭台銘原訂在日本開記者會,卻意外缺席,「因為對台、日媒體有三大失望」。第一個失望,媒體成股票炒手,只想問投資多少錢?第二個失望,無視前副總統蕭萬長老驥伏櫪,推動台日合作的苦心。第三個失望,記者到寶山卻無法挖礦,幼稚、無知、短視。
夏普案是跨國合作,由蕭萬長領隊,見到日本重要官員及前首相麻生太郎,對台日經濟合作有重大意義,郭台銘批評媒體卻不重視。媒體見樹不見林,確應檢討;但台日經濟發展是大格局問題,此次新聞焦點是夏普,記者採訪目標明確,未必沒有宏觀視野。
郭台銘說,夏普案不是鴻海投資多少錢問題,而是夏普正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媒體卻只想問投資多少錢?是否告吹?他認為百分之九十九的媒體都希望這個投資案破局,所以沒有人問「怎麼做,這個案子才能成功?」
夏普轉型,要看投資多少,才能準確評估能帶來的綜效;而此案風風雨雨,拖延多時,記者才會問是否告吹,並非意外。郭台銘覺得是唱衰,可以理解。至於若真有人希望破局,想必是競爭同業,怎麼會是媒體?至少應該不是台灣媒體。
記者關心股價,是代股民發言,了解公司動向與發展。郭台銘取消記者會,引發投資人對鴻海入股夏普信心不足,夏普小股東低價拋售持股,結果夏普股價暴跌逾百分之十二。能影響股價的是鴻海、夏普公司及其高層,不會是記者。
夏普股價大跌,實是對鴻海有利,標準普爾宣布將夏普債信評等由「BBB」調降兩級為「BB」,無異是給夏普警訊,是要死守尊嚴,還是謀求生路(與鴻海合作等)?
有關合作案可能生變,郭台銘表示,雙方都有時間壓力,更需要有磨合時間。市場人士則解讀,郭台銘意外選擇缺席,應是與夏普合作條件談不攏,不排除是一種談判的策略。
經濟部投審會表示,鴻海入股夏普申請投資案尚未重新送件。對此鴻海表示,目前議價正在進行,沒有重新送件或補件的理由。還沒送件,還在議價,都難免給人「生變」聯想。談不攏,難免煩躁,不耐煩記者黏蒼蠅式的追問,應可以理解。
但記者何辜,被批評入寶山無法挖礦。夏普面板廠開放參觀,郭台銘指「媒體只是隨便拍拍外觀,對環保技術及自動化流程完全不重視。甚至廠內到處掛著中華民國國旗,卻無人聞問。」此說恐怕轉移了焦點,畢竟夏普廠內,不是聯合國大會,也不是奧運出場儀式,國旗之事不必做文章。
郭台銘把問題歸罪媒體膚淺,顯不公平;但也可能是放煙幕彈、聲東擊西策略。商場如戰場,底牌不能掀出,當然不願對記者說。如果談得順利,郭台銘與夏普高層歡喜發表談話,自然贏得肯定的聲音。
記者身為台灣一份子,當然希望經濟重攀高峰,鴻海入股夏普大家樂觀其成。郭台銘不必感到「三大失望」,而媒體仍抱有「三大期望」,期望鴻海以最理想的金額投資、在蕭萬長推動下幫助夏普轉型,讓台灣企業更壯大。台灣經濟低迷,對誰都沒有好處,台灣媒體不可能沒有理由的希望合作案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