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最近舉辦徵文比賽,罹患口腔癌的詹小姐寫出她學習「重新微笑」的心情;她生病三年,至今無法坦然接受容貌改變,但體認到病魔的殘酷,讓她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今年二十六歲、還在念研究所的詹小姐,不沾菸、酒、檳榔,三年前看牙時意外發現智齒後方有異狀,確診罹患橫紋肌口腔癌,切除右邊顱顏腫瘤後,右上方只剩兩顆牙齒,為重建顱顏,前後動過七次顱顏重建手術。因嘴巴無法閉合,說話也咬字不清,喝水時會從臉頰流出;為了不讓外人看到她容貌缺損的樣子,她都戴上口罩,才趕出門。
詹小姐將她罹患口腔癌的心路歷程,寫成「從容應對死亡的逼近,因為我與它所隔的界線如同比鄰而居」一文,獲頒口腔癌防治協會「重新微笑」徵文比賽首獎。
詹小姐與媽媽昨天聯袂出席頒獎典禮。典禮上,母女哽咽表示,口腔癌最恐怖的不是手術與化療,而是後續的整形復健過程;醫師以雙腿肌肉與軟骨組織為她進行顱顏重建,雙腿留下無數疤痕。
詹小姐上台領獎時哽咽表示,「我還是希望出門可以拿掉口罩。」她說,先前的願望是張開嘴大口吃麵,現在已可以吃了,所以很珍惜,也沒有放棄未來;突如其來的口腔癌讓她大受打擊,但也讓她體會生命的美好、活著的意義,懂得把每一天都當做是重要的一天,想要完成的事馬上去做。
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理事長侯勝博表示,口腔癌發生原因最常見的還是嚼食檳榔、抽菸、喝酒,但有一成四患者與基因缺陷有關,因此即使沒有以上的危險因子,發現有破皮、潰瘍等長期不癒合的傷口、摸到硬塊等仍需就醫查明原因。
侯勝博也說,近日於門診發現多起案例,患者在一次切片檢查後沒異狀就放下心,日後卻發現口腔的癌前病變已癌化,也提醒切片檢查僅是一種診斷方式,無法防止癌前病變癌化為口腔癌,有不良習慣者,還是要長期追蹤口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