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國君(四十五任)衛嗣君(名不詳)好刺探別人隱私,有位廉潔縣長,一次收拾褥子時,露出破蓆。第二天,衛嗣君就送給他一條新蓆,縣長大吃一驚,認為他的國君真如神明。衛嗣君又派人經過關卡時,故意向稅務人員行賄,既而召見稅務人員,教他把賄賂送還,稅務人員嚇得魂不附體。衛嗣君寵愛他的小老婆泄姬,信任他的大臣如耳。為了避免自己受蒙蔽,故意尊崇大老婆魏妃,使跟泄姬平衡;並擢升另一位大臣薄疑的官職,使與如耳對抗。衛嗣君解釋說:「我要他們之間,互相牽制監視。」
荀況曰:「衛遫(衛國四十三任國君成侯),以及衛嗣君(四十五任國君),不過是小家子氣、聚斂小財的人物,談不到收攬民心。鄭國大臣公孫僑(子產),雖然可以收攬民心,卻談不到治理國家。管仲雖然可以治理國家,卻談不到建立禮義。能夠建立禮義的,才能夠成為聖王。能夠治理國家的,才能夠成為霸主。能夠收攬民心的,才能夠獲得安全保障。小家子氣、聚斂小財的,只有滅亡一條路。」
衛嗣君不過小聰明多如牛毛,沾沾自喜於他的小動作,認為那一套就是治理國家的正規,三家村的地頭蛇而已。但荀況的議論,卻一連串抨擊公孫僑、管仲,重提他的「聖王」。中國歷史悠久,元首成群結隊,夠「聖王」的,能有幾個?儒家學派眼眶裡,只伊祁放勳、姚重華、姒文命、子天乙、姬昌、姬發,屈指可數,事實上不過託古改制,造神運動下的產品。
聖王跟耶和華一樣,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形象。但基督教並沒有教人去當耶和華,儒家學派卻一味瞧不起一切被認為當不了「聖王」的人,拚命教人去當根本不存在的聖王。結果三千年以降,除了上述的六位活寶外,再沒有別的活寶,政治理念遂成為一堆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