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映江,清末民初的蜀中舉人,早年喪父,由母撫育,自幼貧困好學,老師見他才思敏捷,樂於教誨。他也不負眾望,二十歲中秀才,二十八歲成貢生,三十四歲被選拔入京赴考。
大約字如其人吧!文映江的字歷來寫不工整。而在科舉時代的文場卻十分重視書寫格式,他的字醜,對其仕途發展影響不小。光緒二十八年,他參加潼川府(今三台縣)考試,其文章堪為佳作,字卻不好,考官在試卷上批了「文蓋通場,字醜八縣」的評語。
而後去京殿試,試場中他交卷最早,主考官一見大喜,當即釋卷展閱,一見字跡如幼童手筆,頓時興味索然,不耐煩細閱,怒沖沖將試卷擲於地上,經過多時,無人交卷,試官久坐無聊,思該卷洋洋二千餘言,且又完卷最早,或許有可取之處,復從地上撿來細閱,才見字字珠璣,妙語驚人。閱畢,面露笑容,乃將試卷疊放桌案以示錄用。榜示,果列朝考二等,授官吏部錄事。
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為官不到一年的文映江丟掉烏紗以遺臣自命,深居鄉里,自號「獨清先生」,過著類似隱居的清苦生活。「名場已是過來人」的文映江,常諷刺挖苦看不慣的現象,交友必吟詩作對,在這方面的趣聞軼事不少。
一次,他到東岳廟(今射洪縣東岳鄉),同街上幾個老朋友在茶館喝茶,一個老夫子說道:文老爺,前不久我以我們唱戲為題想了一個上聯,想請你對下聯,這上聯是:
東岳廟唱西游南腔北調,
文映江呷了一口茶,隨即答道:
天台山念地藏鬼哭神嚎。
天台山和東岳廟都是本地山名、地名,東南西北對天地鬼神,對仗工穩,眾人連連稱讚:「文老爺對得好,對得好!」
同文映江結為書友的馬寅臣中舉後,曾自撰一聯:
游藝三十篇,
前年中副榜今年中正榜;
鵬程九萬里,
不飛也笑人一飛也驚人。
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這事被文映江知道了,馬上寫出一聯相諷諭,聯曰:
凡事總宜謙,
失意時亦可得意時亦可;
其言全不讓,
說起來麻筋聽起來麻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