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大學分發的時候,選系與選校的爭議就自然浮上檯面,而就一般的觀念中,總有些既定的印象,今年當台大地理系A組的錄取分數,幾乎追平成功大學電機系,台大地質系分數也超越清大物理系物理組之後,大家似乎將矛頭指向選校。
就個人的角度,並不認為如此。首先,這些選擇名校排名不在前面科系的學生,就直接被貼上選校不選系的有點盲從標籤,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這其中可能有讀書地點的考慮、未來發展可能的考慮,更有可能是同儕的影響等等。如果一概而論,恐怕只會間接傷害到這些名校的科系。
其次,教育資源的分配愈來愈偏差,如卓越計畫實施之後,似乎舉全國之力,只為護送台大進入世界百大之林,那麼其他的學校資源只會遭受到擠壓,形成更大的分配差距。
如今,許多學校拚命的希望獲得更多的補助,只會在學校宣傳、招生及老師研究上做鑽研,卻往往忽略教學的成效,這也容易讓學生產生選校的迷思,教育部能視而不見嗎?
從有聯考制度以來,大家對於學校與科系之間的排名,都有既定的印象,科系本身的整體發展性是會改變的,尤其大環境的改變,更不是當時學生選擇所能預測。
例如,在我們讀書時,蘇聯是共產國家,如此封閉,誰願意讀俄文系?
當大家在討論選系與選校的重要性時,其實都存在著很大的迷思,尤其許多人的眼光都過度局限,才會有孰輕孰重的爭議。
不管是選系還是選校,如果是透過客觀的比較與抉擇,就沒有甚麼冷門科系的稱謂。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已經沒有單一科系的專業知識,可以滿足市場上的需求。
大學不過是一個入門檻,如果無法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那麼,風光的入學,最後恐怕會淪為人生悔恨的開始!
李坤隆(高雄市/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