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產官學者因台灣經濟前景堪虞,紛紛議論台灣人才不足或被重金挖角外移的問題,但是產業大老張忠謀強調,人才要自己培育,才是治本之道。
面對未來的國家人才競爭,若只是重金挖角,引進外國人才,也只是短期策略。長期而言,還是要靠自己培育。因此也只有繼續投資教育,才能培育更多的未來人才,擔負未來台灣的發展重任。
民國一○三年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或是另一個人才培育里程碑。相較於四十三年前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似乎是太漫長的路。當時條件更差,問題更多,爭議也不少,但如今五十六歲以下的台灣民眾,都肯定受惠。這批人多數是現在台灣社會各行各業的中堅骨幹。
九年義務教育促使小學升學壓力鬆綁,教育展現創意彈性多元化,提升國民人力素質。未來的十二年義務教育,這或許是可以預期的目標。
教育是百年大計。假如再放眼未來五十年,請不要停下腳步,免費大學教育可能是台灣人才培育的另一座重要的旗竿。
如果台灣把人才當成唯一重要的資產,國家資源優先投資培育人才的教育就是正途。
這樣的做法,或許有爭議,但有些國家早已實施。例如:挪威、法國和古巴等,都是免學費就讀大學。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曾經報導指出,英國受高等教育的公民長期繳稅也較高。意思是投資培養高等教育的人才,對國家長期的貢獻回饋是值得的。
請想想看,未來台灣的孩子,不論貧富貴賤都能享受免費大學教育的薰陶培育的情景。
這樣大規模提升台灣整體人力素質的做法,或將是台灣在未來人才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中,培養多元創意人才殺出重圍的機會。
至於國家有沒有錢做這件事?當然有。政府有的是錢,這點不必擔心。
例如:台北花博會就已經花掉一百四十億元,台北預定二○一七年要舉辦的世大運則準備要花四百二十五億元,而台中市最近也考慮爭取續辦二○一八年花博會,估計若爭取成功後,必然也是百億元以上預算花費。
如果政府動輒花費數百億元納稅人的錢,幾天活動就花光燒光,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讓我們的小孩都能好好念大學?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