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詩抄》/弦/
香港國際公司(1959年)圖/應鳳凰非報系
「第一本書」如果以「台灣出版」為準,書名才是《弦詩抄》;如果算上香港出版,那麼弦第一本書的名字,應該是:《苦苓林的一夜》,靈感來自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一九五九年九月由香港國際圖書公司出版。讓人好奇的是:同一本書怎麼出現兩個名字?
洪範版書序裡,作者交代了詩集的出版經過。原來《苦苓林的一夜》交香港出版之後,將其中三百冊郵寄運入台灣。由於戒嚴時期郵件管制嚴格,此書因為入關手續繁雜,竟然擱在海關長達半年,「等取出來時,封面都受潮腐壞了」。
好在大多數損壞的只是外皮。在那物資匱乏,紙張管制的年代,詩人於是發揮藝術家創意,自己動手設計封面,把毀壞的封面脫去,將兩百多本重新換裝,改名《弦詩抄》,僅寄贈親朋好友,並未流傳坊間。難怪詩集在舊書市場一冊難求,價格昂貴。
在當代台灣詩壇,弦以詩韻甜美著稱。雖然很早就停筆不寫,但他早年詩作帶有一股迷人的存在主義風格,善於刻畫人物借用戲劇手法,寫出一代失鄉人身影與心境,呈現一九五○年代流落台灣的,北方文人的憂鬱與苦悶。引他一首「紅玉米」其中數行,多少體驗其巧妙象徵手法與文字風格: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吹著那串紅玉米/它就在屋簷下掛著/好像整個北方/整個北方的憂鬱/都掛在那兒
弦本名王慶麟,一九三二年出生於河南,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軍隊來到台灣。政工幹校影劇系畢業,之後擔任台北《聯合報》副刊主編多年,退休後定居加拿大。早年與洛夫、張默等創辦「創世紀詩社》,出版詩刊。一九六○年代擔任《幼獅文藝」月刊主編,從詩刊、文藝雜誌到報紙副刊,占據文壇最重要編輯位置,於台灣文學思潮與發展上影響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