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專題報導】今夏乍見熱賣的「涼感衣」,在台灣早已不是新鮮貨!事實上,在三、四年前業界便開始推出,市面上也普遍存在,只是今年天候太熱,復以行銷加持,價格也不貴,於是趁勢而起。
中國文化大學紡織工程學系教授王權泉指出,市售涼感衣所列的纖維成分,諸如粘液(Viscose)或銅氨(Cupra)嫘縈(Rayon)纖維、聚酯纖維……等都是人造纖維,本身並不具冷卻的效果,所以通常會採幾個方式製造涼感:如在化纖抽紗時,添加礦石或玉石粉末;或以親水劑處理、混織再生纖維素嫘縈纖維或竹碳纖維;採立體織法;抗紫外線加工等。而目前市面所見涼感衣,多是採用導熱降溫的原理,利用礦石粉比熱小的特性,將體溫傳導至布料,以達涼爽感,也因此,涼感會因所處位置而有不同。
為提升涼感效果,產品會再增加如濕度、抗紫外線等功能;為了達到更優異的舒適度,涼感衣通常也會與異形斷面纖維結合,將汗水迅速排出,提高穿著時的乾爽感。但無論如何,「涼感」自有其標準,與抗紫外線、吸濕排汗衣物不能混為一談,消費者購買時也需注意。
由於「涼感」的技術門檻並不高,故類似產品十分普及,因此更有訂定標準的需要。王權泉表示,雖未見國外有標準訂定,但台灣於民國九十七年便由業界自行初訂「織物瞬間涼感驗證規範」,九十九年修訂完成。所採Q-max值大於或等於O.一四 W/cm2的標準,為國內產品均值。而因應該類商品興起,經濟部也於七月二十四日開會討論標準的訂定及是否訂定等相關議題,可見涼感市場應非一時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