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滑落,中油以調降九毛錢因應民意,但各界對中油仍有「漲多跌少、漲快跌慢」的責難,經濟部遂端出「浮動油價機制」作為調整油價依據。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該項機制在理論上似乎符合公義,但有些問題得釐清。
首先,前不久報載中油從購進原油、煉製至銷售,成本均遠高於台塑化。中油自承每桶原油的購進成本較台塑化高二點二三美元,上半年因而多付了新台幣六十八億元的成本,何以中油捨價廉、購進較貴原料?有無內情,須公開說明,以釋民疑。
其次,中油又稱設備老舊,使產出成本又高了二十七億元。但中油投資建廠已久,設備折舊成本遠低於同業,何況台塑化除大額設備折舊成本外,尚須背負巨額融資本息成本,中油產出費用較台塑化高的說詞,恐難服眾。
再者,中油聲稱有大額成本是用以賠本供應天然氣及燃料油。但年來天然氣的漲風未曾稍戢,且天然氣價格高低主要取決於進口成本,莫非中油又當了凱子?另外,燃料油的補貼更有爭議,監察院曾調查過漁船補貼用油遭盜賣情況嚴重;因此,賠本供應天然氣及燃料油的說法,似乎禁不起檢驗。
生產事業生存的不二法門在精確控制成本,知名的大陸台商「康師傅」,近來除了泡麵揚名,另在飲料事業的毛利率也高出同業十多個百分點,關鍵在省了「兩公克」的寶特瓶原料,對照中油的經營手法,主事者能不汗顏?
所以,「浮動油價制度」應以合理的成本計價為基礎,更不能作為效率不彰的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