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山水畫皴法中的披麻皴、斧劈皴、雲頭皴。

披麻皴:
創自五代,董源、巨然、趙孟頫、黃公望等不少畫家均以披麻皴為主。
此皴法,筆畫長,從上而下,如麻繩下披,後人因而稱其名為「披麻皴」。
明‧陳繼儒在《論皴法》裡,則稱為之「麻皮皴」。用中鋒筆,圓而無圭角,線條遒勁,直披而下,但不可排列整齊,須有參差鬆緊。很適合表現江南土石、丘陵等。因此明朝董其昌,將此技法畫家,列為南宗。文人畫家多用此法。
斧劈皴
《繪事發微‧皴法》:「李思訓用點攢,簇而成鈹,下筆首重尾輕,形似丁頭,為小斧劈皴也……夏圭、馬遠一變其法,用側筆皴,以至用臥筆帶水搜,謂之水斧斫。」
小斧劈用筆宜有波折頓挫,轉折處無圭角,能圓渾;大斧劈用筆蒼勁而方直下,須如截釘,方中帶圓,形勢雄壯、磅,墨氣渾厚。善小斧劈者後有李唐、劉松年、吳鎮等。
董其昌在他的論南北兩宗裡說:「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這裡所謂「鉤斫之法」,說的就是斧劈皴的技法。董其昌把以這種技法表現山石的畫家列為北宗,而且崇南貶北。因此,造成後來文人畫家較少使用這種技法創作的原因之一。
雲頭皴
皴法線條彎曲像雲彩,圓渾無圭角,卷舒如雲,後人因其形故名。《繪事發微‧皴法》:「郭河陽(熙)原用披麻,至礬頭石,用筆多旋轉似卷雲」。李成、王詵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