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指考作文,不少考生以「忍」字做為終生奉行的一字箴言。
「忍」字是心上插一把刀刃,那是很痛苦的事,可見當初造字的倉頡就體會到忍辱、忍忿、忍饑、忍謗、忍譏、忍痛、忍罵等等忍受,是非常艱苦、非常難過的煎熬,猶如胸口插刀,所以造出了這個象形會意的文字。
人,本來是不懂得忍的,初生的嬰兒,肚子餓就哭、尿片濕就嚷、不舒服就鬧,管你是三更半夜,或是父母事忙,照哭照嚷不誤,片刻難忍。慢慢地在歲月中體會到生活上竟有諸多不便,窒礙難行,有時還受到大人的責罵,不得不遵從屈服,於是才懂得忍耐。
偶爾看到孩子被父母叱喝「不准哭」時的神態,只見孩子強噙著汪汪淚水、緊抿著小小嘴唇、流露著忿忿眸神、搓擰著胖胖小手、不服氣地嗚咽抽噎,很倔強地佇立不動,充分顯示出當時正在極力壓抑心中的委屈,只是迫於父母的威權,不得不吞聲止哭,那種動作和表情,就是忍態。
長大成年之後,有些人把忍字拋諸腦後,動輒吹鬍子瞪眼睛,拍案而起,捲袖而爭,因而惹來無限禍苗;有些人則記取教訓,修心養性,息事寧人,打掉牙齒和血吞。
別以為忍讓是孬種、忍耐是膽怯、忍辱是懦夫、忍苦是無能,真正能忍人不能忍之氣,吃人不能吃之苦者,才是勇者。諺云:「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朱熹《論語集註》云:「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一時難忍,終身遺害,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是也。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這兩句諺語,不但文句對仗得妙,寓意更有益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不知忍態的妙用,生活肯定非常苦惱,這忍態如同一面盾牌,可禦唇槍舌劍,可熄雷霆怒火。宋‧蘇洵〈心術〉一文中云:「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並非誇張之詞。
由於前人吃過不忍的虧,深知能忍確實能安,因此諄諄勸誨後人,務必要體認忍的功用,而且還編了「忍耐歌」、寫下「百忍詩」、刻下「百忍碑」、蓋起「百忍亭」,無非希望人間君臣相忍為國、夫婦互忍為家、人際忍讓友愛。寒山與拾得禪師的〈忍耐歌〉寫得通俗:「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寒山問道:「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答道:「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兩位禪師的對答,自有其人生哲理在焉。
明儒胡澹菴也有一首〈百忍歌〉:「朝也忍,暮也忍,飢寒勞苦也只忍;恥也忍,辱也忍,方寸之間各自省……君不見大舜躬耕勞也忍,孔子絕糧餓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韓信胯下辱也忍,劉寬汙衣怒也忍……師德唾面羞也忍,須學張公兄弟和,九世同居書百忍。」
最後一句是引用唐代張公藝的軼事,據《舊唐書‧孝友傳》載:「山東鄆州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西元六六四年),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一家九代不分家,和睦同居,大家長張公藝如何治家?高宗皇帝也想知道,原來其祕訣就是──忍忍忍忍……
然而,世事滔滔,個人得失可以忍、友誼家事可以忍、飢寒困頓可以忍,如果是令譽、公義、團體、國格受到了侮辱侵凌,總不能毫無條件地忍下去,那豈不是舉國盡是阿Q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