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今年正逢對日抗戰七十五週年,當天下午在台北市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資深作家楊念慈的《少年十五二十時》新版新書發表會;〈重現經典〉系列的第一本,由文訊雜誌策畫,秀威資訊出版,後續將精選推出五十年代起斷版許久的珍貴好書。
資深作家楊念慈在一九四八年即出版詩集《牧歌》,五○、六○年代以小說《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聞名,《少年十五二十時》是他最鍾愛的小說,因為這本書以親身經歷為藍本,是他少年時的縮影,而且不僅僅是記憶的實錄,更展現了小說家的功法,將幾個十五歲左右在山東古城鄉下的孩子,面對強敵入侵,如何懲兇、除奸、保國衛鄉的精彩故事,次第鋪陳開來。
在新版序中,今年正滿九十歲的楊念慈先生表示「九十歲可真的是老了,很老很老了」,但他接著說「可是,你信不信?我也曾年輕過……」當時楊念慈十五歲,初中畢業,摩拳擦掌準備到省城或府城升高中,蘆溝橋槍聲響起,他的人生從此變了調。書中所述那些殺敵除奸的事蹟,楊念慈說,現在看起來覺得全是幼稚可笑的行為,但當時的心情卻十分嚴肅……
當天引言的貴賓,有中研院院士、歷史學者張玉法,他是楊念慈員林實驗中學的學生,也是楊念慈山東省西南的同鄉,對故鄉有共同的經驗與情感。他說;故事好像發生在我的家鄉,「青年人熱血沸騰,對日本人得寸近尺地侵略中國,一點也不能忍;老年人以保護家人、家業為重,能忍則忍,不能忍則避。但若將人逼上絕路,老年人,年青人一樣要抵抗、要報復。」張玉法說:書中所寫,也許不完全是歷史的真實,但絕對是文學的真實。文學的真實,能確切反映時代,而歷史有時因為限於史料,未能把時代完全表達出來。
作者楊念慈因身體之故無法出席新書發表會,而改以影片方式向多位老友致意。現場出席貴賓除張玉法外,多名難得一見的資深作家與會,小說家司馬中原說楊念慈是他創作小說的偶像典範,資深評論學者尉天驄稱楊念慈的小說創作流露真情。
逢甲大學中文所教授張瑞芬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低頭族,眼睛只看著手機或電腦上的訊息,對人的觀察極少,這樣是很難寫出好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