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最令台灣政客欣慰的,無疑是南韓國會癱瘓,朝野為了無關民生的爭執,各持一黨之私,不惜政治對立,從五月至六月空轉一個月,律師協會甚為不滿,宣布是「國會之恥」。
自南韓加入「二十—五十俱樂部」,與新加坡一起把台灣列入負面教材,亞洲四小龍變成「三大龍加一小蛇」。台灣一片檢討聲,但所謂檢討只是噴口水;立院為美牛癱瘓,民進黨內的兩位理論家都提出警告,林濁水勸民進黨「別再搞焦土戰」,郭正亮則指出,民進黨不顧一切反美牛,正輸掉親美保台戰場。
在美牛問題發酵的這段期間,影響兩岸發展深遠的政策布局正快速進行,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準備擴大對台灣農漁業採購;經建會宣布將在高雄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經濟部宣布將大幅鬆綁陸資來台,及提高陸資參股比重。這些攸關兩岸經貿,站上國際經濟舞台的政策相繼推出,立院卻被美牛癱瘓,無暇一顧,自不會有所作為。
郭正亮批評,從美牛爭議到兩岸問題,都讓人看見民進黨正處於「大腦停擺」狀態,淪為各行其是、缺乏謀略、純靠「直覺反應」的烏合之眾。他呼籲民進黨,跳脫政治掛帥的思考,拉高格局看待美牛、兩岸等國際問題,才可能激發新思維,脫離腦死的停滯局面。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有另一種看法,認為不應將「反對開放」打成「鎖國」。這也是事實。當行政院把幸福指數列為目標後,沒料到不丹對外開放了,人民開始嚮往GDP,當見識到外界生活品質後,產生相對剝奪感,不再滿足於幸福指數。或許,台灣仍追求GDP,是知道幸福不能沒有經濟當基礎。
陳博志說「不簽FTA,不會死掉」,或許也是事實。但南韓簽八個FTA,最近民調,七成南韓民眾認為FTA有助經濟發展。南韓簽FTA有一套策略,有歷經多任總統而不更換的專業談判小組;政客不理盲,支持政府,支持FTA。談判成員包括各行業專家、各部會菁英,嫻熟國家長遠目標,知道避己之短,揚己之長,為南韓爭取到許多利益。
反觀民進黨,領導階層因判斷力不足、知識力不足、領導力不足,無法全盤掌握國際局勢;只是繼續採取昔日的「逢中必反」,把兩岸經貿簡化成「搞統戰」,加深無法處理兩岸問題的刻板印象。
封閉半世紀的緬甸開放,外資紛紛湧入,仰光的飯店全部客滿。反對開放是不是鎖國,可以是哲學義理之辯,也可以從他國的實踐得到驗證。緬甸封閉,民不聊生;北韓鎖國人吃人,均是事實。
不開放,國內外皆有殷鑑;不開放,在區域經濟必將邊緣化。不簽FTA未必會死,只是民生凋弊,被星韓更拋在後面。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結果,眾目所睹。但國民黨又為開放做了多少充分的準備?
日本明治維新,從傳統走向現代,從鎖國走向國際化。電影《末代武士》裡的勝元將軍雖屬虛構,但代表當時的保守派,最後相繼被時代淘汰,悲壯而不足惜。還好南韓國會癱瘓,台灣的政客差堪自慰;但國會的不作為,政客的不開放,惡果還是由全民來嚐。政客真的為民喉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