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學評鑑與學術自由

 |2012.07.05
1548觀看次
字級

中央研究院第三十次院士會議刻在台北舉行,林毓生院士發起連署,期盼改正大學評鑑干擾學術自由的現象,獲得多名院士的響應,院長翁啟惠也表示,現在大學評鑑多在論文和期刊的指標上鑽牛角尖,把指標變目標,扭曲了大學評鑑的目的和意義。大學裡最重要的氛圍就是學術自由,如果學術自由受到干擾,怎麼可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

大學的興辦是以培育人才為目標。大學為了爭取教育部的預算補助,教育部制定了大學評鑑的辦法,但是行之多年也慢慢變了質,論文指標變成重點;往往本末倒置,為了爭取指標反而忘了辦學初衷。林毓生就說,政策方向完全錯誤,以為以齊頭式、機械化的管理方式,就可以提升教學與研究水準。

林毓生認為,當前「高教評鑑中心」採行的評鑑方式,是閉門造車,何況該中心也沒有任何監督機制,如何能客觀?而且每五年就是要接受評鑑一次,也過於頻繁,讓人疲於奔命,嚴重影響教學與研究,應該將評鑑延展為十年一次。不管是五年還是十年,如果評鑑流於枝微末節,就無法達到評鑑的目的。

針對院士的連署建議,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要全面改革,解除現行的框架,改為「大學自評」的方式,由各大學依各自發展特色,自訂評鑑指標,建立自評機制,當然也可以從全世界相關領域延聘最好的學者協助自評。

蔣部長構想的這項改革方案可以讓各校發揮自己的特色,不必為了應付評鑑去迎合各項指標;但是各校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在評鑑工作上,也可能最後做出一些虛假的數字來,而教育部又要另設一個機構來審查各校的評鑑結果。這樣做更是勞民傷財,也嚴重干擾了學術研究和教學的本業。

這個情況與五年五百億預算的分配有點類似,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放著正業不務,急著迎合教育部的指標去爭錢。固然現在各大學辦學很辛苦,經費不足,但是演變到以爭取預算為目標,就完全失去了教育的本旨。大學的目標在於追求學術卓越,最根本的是要讓大學擁有自由的空間。

只有自由的學術環境才有可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來。當今世界頂尖的大學絕非靠著政府的預算來支撐其校務,所以能獲得舉世的肯定也不在於學校有多少經費,而在於它的學術成就、以及它所培育出來的頂尖人才,能為社會所用,能對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

中研院院士會議對於大學評鑑提出批評,顯見當前大學評鑑制度的確是個大問題,它不只扭曲了學術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會扼殺大學做為培育人才搖籃的機制。為了評鑑,許多學校不再重視人文和基礎教育,也不重視教學型的教授,教授們趕著交報告、寫論文,甚至於從政,人文學者的經典論著也不受重視,這樣的管理主義思維,是對大學教育斲傷。

林毓生院士最後的提案名稱是「重建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只把評鑑納入其中一項建議,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強調大學的基本精神,要回歸人文主義和學術自由的風氣。事實上,也只有擺脫一切形式主義的干擾,讓學術回歸自由,大學教育才能回到正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