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愛動手術 開刀多賺更多

劉競明 |2012.07.04
8389觀看次
字級

臨床醫師最難的抉擇在於:如何在最適當的時機,宣布放棄執行讓自己賺大錢的手術,並選擇「急流勇退」封刀!

眼科蔡瑞芳教授在當年「最紅」之時,從醫學中心「急流勇退」,然後走「自己的路」。後來又宣布不再執行眼科雷射近視手術,這種宣示對一位很會開刀的名醫,無異是斷了自己的「財路」。

醫界曾經有個笑話,某開業醫師的女兒醫師,竟然譏笑自己父親「用藥不夠精準」,為甚麼一次可以看好的「小病」,卻要分好幾次,才能看好病人。原來做女兒的,不知道自己醫學院的學費,就是父親利用這種方式「賺」來的。

由於手術的方法與醫療設備日新月異,所以醫療費用指標,也跟著水漲船高。外科手術的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成為醫師手藝與技能是否「先進」之指標。

醫院對醫師的薪水或分紅,當然也隨著其手術方式是否新穎、小傷口、大切除、住院天數少和健保給付高等,都是決定使健保醫療費用愈來愈多的原因。這也就是為甚麼健保局遲早要倒店的理由。

然而健保制度的論量計酬,卻永遠是醫療總額給付費用高漲之誘因。微創式內視鏡手術的給付,高於傳統式開刀(有傷口)的手術方式。年輕醫師在執刀之際,在選擇病人能否選用某種手術方式時,能夠「見義忘利」者,其實自己心裡很明白。

醫療會變成「產業」,才能興利。但是要變成產業的「國際醫療」,仍舊要靠醫師的手術技術,愈精深愈好,愈微創愈好,住院成本愈低愈好,病人自費付的醫藥費用等,當然就要愈高愈好。這樣的國際醫療才能稱之為「產業」,才能賺錢。

然而病人的副作用,無論因手術後或其他因素等,好像過去就鮮少醫師,會像蔡醫師一樣地的主動向病人提及。能夠像蔡醫師在執業之餘,不怕得罪同行,且敢講真話,這種人似乎也不多。

手術技術愈是精湛的名醫,身價和醫療費會漲高,並逐年選用更精密的醫療儀器。正如醫療美容行業的雷射機器,幾乎就如同蘋果愛瘋手機一樣,每半年就換新機型。其實真正賺醫療美容錢者,應是「雷射脈衝光儀器商」。

醫師看診在健保制度下,已經很少會見到醫師主動對病人說,動手術的必要性,或手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病人若要求開刀或做費用高的檢查,醫師們很少會不答應的。

因此醫改會才會鼓勵手術病患於手術前,應多方打聽「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名醫能如蔡醫師者,將賺錢行業之「執業之道」的核心價值,以「病人為中心」而思考和身體力行的診斷及手術,現在早已鮮見矣!

劉競明(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