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師最難的抉擇在於:如何在最適當的時機,宣布放棄執行讓自己賺大錢的手術,並選擇「急流勇退」封刀!
眼科蔡瑞芳教授在當年「最紅」之時,從醫學中心「急流勇退」,然後走「自己的路」。後來又宣布不再執行眼科雷射近視手術,這種宣示對一位很會開刀的名醫,無異是斷了自己的「財路」。
醫界曾經有個笑話,某開業醫師的女兒醫師,竟然譏笑自己父親「用藥不夠精準」,為甚麼一次可以看好的「小病」,卻要分好幾次,才能看好病人。原來做女兒的,不知道自己醫學院的學費,就是父親利用這種方式「賺」來的。
由於手術的方法與醫療設備日新月異,所以醫療費用指標,也跟著水漲船高。外科手術的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成為醫師手藝與技能是否「先進」之指標。
醫院對醫師的薪水或分紅,當然也隨著其手術方式是否新穎、小傷口、大切除、住院天數少和健保給付高等,都是決定使健保醫療費用愈來愈多的原因。這也就是為甚麼健保局遲早要倒店的理由。
然而健保制度的論量計酬,卻永遠是醫療總額給付費用高漲之誘因。微創式內視鏡手術的給付,高於傳統式開刀(有傷口)的手術方式。年輕醫師在執刀之際,在選擇病人能否選用某種手術方式時,能夠「見義忘利」者,其實自己心裡很明白。
醫療會變成「產業」,才能興利。但是要變成產業的「國際醫療」,仍舊要靠醫師的手術技術,愈精深愈好,愈微創愈好,住院成本愈低愈好,病人自費付的醫藥費用等,當然就要愈高愈好。這樣的國際醫療才能稱之為「產業」,才能賺錢。
然而病人的副作用,無論因手術後或其他因素等,好像過去就鮮少醫師,會像蔡醫師一樣地的主動向病人提及。能夠像蔡醫師在執業之餘,不怕得罪同行,且敢講真話,這種人似乎也不多。
手術技術愈是精湛的名醫,身價和醫療費會漲高,並逐年選用更精密的醫療儀器。正如醫療美容行業的雷射機器,幾乎就如同蘋果愛瘋手機一樣,每半年就換新機型。其實真正賺醫療美容錢者,應是「雷射脈衝光儀器商」。
醫師看診在健保制度下,已經很少會見到醫師主動對病人說,動手術的必要性,或手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病人若要求開刀或做費用高的檢查,醫師們很少會不答應的。
因此醫改會才會鼓勵手術病患於手術前,應多方打聽「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名醫能如蔡醫師者,將賺錢行業之「執業之道」的核心價值,以「病人為中心」而思考和身體力行的診斷及手術,現在早已鮮見矣!
劉競明(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