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藝筆記】 墨彩聚空塵‧淺談自畫像

陳牧雨 |2012.07.03
2068觀看次
字級
儘管遠在宋代,蘇東坡就提出「畫畫論形似,恰與兒童鄰」這種否定寫實畫風的論調。

儘管遠在宋代,蘇東坡就提出「畫畫論形似,恰與兒童鄰」這種否定寫實畫風的論調。

但不可否認的,在照相機沒有發明之前,「畫畫」是記錄很重要的一種功能,既然是記錄,就不能不以寫實的技巧為之了!

因此〈清明上河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這幅長卷,鉅細靡遺的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清明時節,所有京城裡人們的生活狀況。至於對於個別人物的寫實描繪,就是在中國古代被稱之為「寫真」的肖像畫。

綜觀古今中外,為帝王畫的肖像畫最多。其次為王公貴族與富豪。其目的,無異要讓這些人的形象流傳千古,或者是做為偶像崇拜用的圖騰。

至於一般人的肖像畫,大慨就是以示子孫,或子孫要表示對先人的懷念,而請畫家繪製的遺像居多了。

然而畫家們終究也會有厭煩了老是為他人作嫁的時候,於是偶爾也會提起畫筆來畫起自己。

畫自己做什麼?應該不是單純只是想把自己的形象留示後人吧?否則梵谷何苦來哉,把包紮著紗布、一臉痛苦樣、血淋淋的自己搬上了畫布!

波提切利,這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曾經畫了一幅〈東方三博士的禮拜〉的畫。

他把自己畫在那幅畫的群像之中,而且還特別放置在與左邊的美第奇家族的豪華王羅倫佐對稱的位置,據說他就是要顯示出畫家在人格上與權貴的平等意識。

至於西方第一個把自畫像從群像裡獨立畫出來的畫家是達文西。他的自畫像,緊繃嘴角,眼神深邃,埋藏在一把大鬍子裡的五官,在在都表現出一種不與命運妥協的堅毅精神。

在中國,則一直到清朝,畫家才開始興起畫自畫像的風潮,因而有大量的自畫像流傳下來,而且一樣精采,如:

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的自畫像,或許是感嘆去日苦多吧!把自己描繪得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羅聘則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向人表示對煙波垂釣生活的嚮往。

高鳳翰把自己畫在懸崖上,俯視激流蒼松,並且在畫上題了四句詩:「寥天孤鶴,托跡冥鴻,迥臨絕嶠,坐領長風。」畫家無疑要表現出自己桀傲不馴,而且孤高自賞的品格。

任熊的自畫像更是奇特:光頭怒目,表情嚴峻,寬袍露胸,兩手緊握,兩足岔開,完全一個慷慨激昂的武夫模樣。他在自畫上並題了如此的自製詞:

莽乾坤,眼前何物?翻笑側身長繫,覺甚事,紛紛攀倚。此則談何容易!試說豪華,金、張、許、史,到如今能幾?還可惜,鏡換青娥,塵掩白頭,一樣奔馳無計。更誤人,可憐青史,一字何曾輕記!公子憑虛,先生希有,總難為知己。且放歌起舞,當途慢憎頹氣。算少年,原非是想,聊寫古來陳例。誰是愚蒙?誰為賢哲?我也全無意。但恍然一瞬,茫茫渺無涯矣!右調〈十二時〉,任熊渭長倚聲。

他藉西漢宣帝時代,擁有極大權勢的金日石單、張安世、許伯、史宦四人的典故,說明繁華終究要幻滅。在那賢愚不分的世道裡,趁早看破一切,至少可以活得更瀟灑自在一些。

至於更早期的明代,雖沒有自畫像流傳下來,但起碼唐伯虎應該畫過自畫像,因為他曾經寫過這樣的一首題自畫像的詩:

圖形期自見,自見卻傷神,已是夢中夢,更逢身外身。水花凝幻質,墨彩聚空塵,堪笑余兼爾,俱為未了人。

說的倒也確切,終究我們都是俗子,誰能真的勘破這莽莽紅塵?

看來不分古今中外,畫家都想藉著自畫像現身說法,有點像表演藝術,以自我形象的創作,企圖向世人訴說,或者可以稱之為「悠悠我心」的某種隱藏在靈魂深處的悸動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