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透過親手種植,學習如何照顧植物生命與美化社區環境,讓品格教育不再是紙上談兵。圖/記者羅智華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為讓學生在高中生涯中逐漸蛻變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建國中學特別結合三好教育與新六藝運動,規畫讓學生永生難忘的「成年禮儀典」;將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落實於德、智、體、群、美等五育中,成功塑造全人學習的三好校園。
校方表示,傳統的「六藝」內涵是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學科,隨著教育與時俱進,建中教師將其轉化成對應「德、智、體、群、美」等五育的「新六藝運動」,並整合成為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成年禮儀典」。
建中學務主任王鼎中以六藝中的「禮」為例,就是「德育」的培養,由老師先向學生說明成年禮的意義與目的,再由學生在明信片上寫下最想感謝的人,學校會將「感恩明信片」寄送。王鼎中笑著說,曾有學生想感謝國外的長輩,校方還想方設法讓明信片飄洋過海送到,讓感謝話語可以「跨越國界」。
而六藝中的「樂」則意指「美育」薰陶,透過音樂、藝術來涵養學生品格;「御」則對應「群育」發展,藉由擔任班級幹部、培養領導統御能力,此外,每位建中學生還需完成四小時的「社會參與」服務,學習如何貢獻一己之力。
「教育不是只要求學生把書讀好,如何建立好品格才是根本。」王鼎中表示,對建中老師來說,更認為建中的孩子不應只專注於考好成績、進入第一志願就讀,而是要發揮他們的創意才能,集思廣益將小愛化為大愛,把溫暖散播到社會各角落;因此服務學習也是建中打造「三好校園」的主軸之一,讓學生從回饋社會過程中體會「為善最樂」真諦,藉此通過成年禮的試煉。
而為落實服務學習理念,學生也結合社團力量發起為偏鄉弱勢孩子募書、募款的公益活動,像是「建中IC部落社」就利用課餘時間前進偏鄉原住民部落,替原住民學生輔導課業、提升數位資訊能力、舉辦團康活動等,讓城鄉差距可以因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具體行動而縮短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