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醫學中心急診室人滿為患,五分之一病患治療時間超過六小時,百分之二點八的患者苦候一天等不到病床,情況相當嚴重。
筆者在急診室當義工長達十年,親身感受緊繃的氣氛,每次到醫院,幾乎卸不下壓力。照顧不完的病患,加上臨時突發狀況,如酒醉、路倒、自殺、車禍等,一整天下來,進進出出跑東跑西,忙到沒時間進食。
農曆年門診停止看診,急診掛號處像戲院售票窗口排起人龍,我輪班回到家裡已經雙腿發痠。義工服務幾小時,就疲累不堪,醫護人員辛苦可想而知,莫怪流動率特別高。
急診室只是第一關,面對住院需求日增,挪不出病床,問題才嚴重。為了應付蜂擁而至的病患,醫院不得不增加設備,「留院觀察處」一再擴增,床位一再增補,走道兩旁擺滿,以屏風簡單隔離,仍無法消化候床的患者。有病患家屬希望早點住院,找有力人士或託關係,遂成為不得已的手段。
急診室大爆滿,依個人淺見,有幾個關鍵的原因。一、民眾搞不清急診的分級制度,有些病不符合急診規定,但在凡事求快的心理因素下,輕微感冒仍奔赴急診,這點有待教育。二、誤認為急診能醫治百病,即使掛號費用調漲,仍不願找專科醫師看診,「花錢是大爺」心態可議,對醫學無知更為可憐。三、職業病患或藥物上癮者,浮濫使用救護車,將急診室當成補給站,占據他人醫療資源,徒增院方困擾。
台灣未建立完善家庭醫師制度,導致有病自行上急診,使得急診室人力吃緊,病床永遠不足。故應養成小病就近看診,不隨意掛急診的習慣,並建立轉診制度,透過篩選過濾,方可疏解人潮,讓急診室恢復正常功能。
宏信(嘉義縣/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