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砸重本的競爭,世人的目光通常只看到表面的砲火隆隆、血肉橫飛,卻沒看到背後的金融黑洞,孫子曾經從資源消耗的成本觀念出發,建議我們從敵人那裡奪取所需要的資源。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孫子兵法‧作戰第二》提出的具體建議是:「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孫子要我們將擄獲來的戰車換上自己的旗幟,配置於我軍使用,對於降卒也要加以善待,轉為我用,這樣才能使我方實力更加強大。
當然,因糧於敵、善待降卒,最終的目的是不鼓勵濫殺,而且不再徵召兵員,避免向百姓重複收稅,在減輕百姓煩勞之苦外,還可以降低長途運輸的損耗,提高人力物力的運用效率。
萬一敵境施行堅壁清野又該怎麼辦?如何確保軍食足用?而且歷史上打勝仗的部隊,往往伴隨著暴力掠奪和血腥屠殺,「因糧於敵」是否違背了現代戰爭的人道精神?這些問題在《孫子兵法》中卻未深談。
嚴格來講,戰爭對於國家或將領,各有不同的影響,一個國家是否主動掀起戰端,或僅為戰略物資的提供者,因為立場不同,很難一概而論。
「侵略型戰爭」比較不在乎經濟上的得失,像是某些國家因為宗教理念、民族生存而宣戰;某些國家因內部動盪或貧窮而發動戰爭,藉以轉移焦點、凝聚共識或攫取利益。
「消耗型戰爭」可使財富重新分配、工業技術文化交流、國力重新洗牌。
「中立型戰爭」甚至反而使某些國家或個人因為煽動戰爭、出售武器或帶兵出征而得利。
不少戰爭因為難以收拾殘局而使國家一蹶不振,但也有因為打仗促進經濟起飛的例子;以目前全球經濟連動性高的狀況,任何一場戰爭都會影響全球局勢,因此都難逃國際輿論的關注與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