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之年 完成65件傳世瑰寶

郭書宏 |2012.06.04
1018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雖然廖天照陸續在國內、外辦展覽,也有許多媒體報導他的作品,亦不乏各地文物館、博物館,或是知名收藏家爭相收藏作品,但夜深人靜,總覺自己尚有不足之處,「生命短暫有限,但一件石雕藝術作品可歷數千年而不毀,我應善用萬古流芳的石雕作品,創作裨益世道人心的傳世瑰寶。」

「就把佛經記錄在與天、地同壽的石頭上吧!」發願刻經的廖天照,此時腦中浮現的就是被譽為「經中之王」的《法華經》。廖天照說,會選擇《法華經》的動機很簡單,只因為近代兩岸似乎還沒有人以石雕《法華經》經文,「走路要挑難路走,挑擔要挑重擔挑,我偏好做沒人做過的事,很具挑戰性。」

技巧多元 意涵廣闊深遠

毅然承擔石刻《法華經》的廖天照,在一九九五年時啟刻全文六萬八千餘字、共計七卷、二十八品的經文,除第一件作品的經文是隸書,之後皆是一公分的楷體小字,而搭配的佛教造像,則運用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等技巧交互雕鑿,歷經十五載,完成六十五尊佛像結合石刻經文的石雕藝術,圓滿時的廖天照正值耳順之齡。

這些佛經石刻創作,均依石頭原形而鑿,每件作品型態各異且不受形式羈絆,材質多以形狀迥異且凹凸起伏的石心石、玄武岩及硬砂岩為主,它們都是廖天照在台灣西北部山區及溪谷,隨緣撿拾的天然石材,每個石頭規格、樣貌不一,而廖天照就按不同的石材,順著紋路細心地將經文逐字刻印石面上。

不為作品命名,亦不多加闡釋創作理念,而以「系列」歸類,向來是廖天照創作的特點之一,像是雕刻《法華經》、佛陀造像的「佛藝系列」,或是形塑人間百態的「萬象系列」。他表示,每一個作品都有其深遠廣闊的意涵,很難用一個名字表達所有的意涵,「取名就限制了觀看者的想像空間,類同於佛法中『法無定法,法無定相』的意涵。」

分享法喜 作品贈佛光山

完成此一浩大艱巨的刻經藝術工程後,廖天照認為,此套佛經石刻為佛門法寶,應捐獻正信道場,於是他將全數作品捐贈給佛光山收藏,佛光緣美術館不僅安排在全球各館巡迴展,館方亦邀請書法篆刻家陳俊光、謝日新拓印作品,且將作品拍攝匯集成冊,於今年四月出版《妙法蓮華—廖天照石刻法華經作品集》,與大眾結緣分享法喜。

「佛法以八萬四千法門接引眾生,我有幸得以受持、讀誦、書寫《法華經》,更有福報與佛光山共同成就藝術弘法的美事。」廖天照說,期望經文石刻能觸動有緣觀者的善念,未來一起弘揚《法華經》,體證佛陀大慈大悲的教化,淨化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讓人人發菩提心,人人共成佛道,共同成就人間淨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