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嚴經》裡,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修行法門。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指保持一顆清淨心,於身邊隨手可做的事上累積功德。例如隨口讚歎、隨手布施、隨順當下因緣去廣修供養。這也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自己、為別人創造「給」的人生。
「給」,是一種無我無私,是慈悲、是歡喜。
當我們看到別人發心、做善事,或是修善法、供養、禮拜、出錢出力布施……種種殊勝之事時,要像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隨喜給予讚歎,不起嫉妒,心生歡喜,就能同時感得、分享其功德。
《華嚴經》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亦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菩薩不會因為幫助他人而高高在上,反而還要尊重承事,菩薩對待一切眾生,如敬父母、如奉師長般地服侍供養。所以,對於周遭的人,不管認不認識,只要別人需要協助,我們都不該吝嗇,應如《維摩詰經》說的,要做不請之友;如《大乘起信論》說的,要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助人為快樂之本,只要有能力,就要盡量去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的同時,收穫最大的其實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