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太陽堂 台灣糕餅史一頁輝煌

林明德 |2012.05.28
1310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我與台中太陽堂結緣於三十多年前,但真正成為座上賓是在一九八六年。記得當時基金會接受文建會委託,進行「南部民俗技藝園」的規畫。我在籌備會議上建議園區應軟、硬體兼顧,以民俗風味的吃喝玩樂讓遊客心滿意足,流連忘返。永義、伯和、乾朗分別負責戲曲、工藝與建築的子題計畫,獨缺民俗小吃無人認領。「這豈不是一座不食人間煙火的園區了嗎?恐怕要有人……」,創辦人許常惠教授話說一半,話鋒突然一轉,與永義同聲說:「明德經常出點子,又沒認領子題計畫,民俗小吃就讓你來負責好了。」面對這種半推薦半強迫的建議,當下我只能接受,並且決心戮力面對這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我根據地理、歷史、獨特味道、大眾口碑,加上親自品嘗,內聚主、客觀,形成一把檢驗尺。帶著助理奔波於台澎金馬,經幾個月踏查,初步建構了台灣民俗小吃地圖。這個機緣,讓我訪問到林家阿嬤,也揭開了太陽堂面紗,從而走進太陽堂世界。

第一代林紹崧先生出身台中縣神岡鄉社口村的世家,與夫人林何秀眉女士常購買社口傳統點心麥芽餅贈送親友,深獲大家的喜愛。有人建議他們乾脆自己開店製作,一兼二顧,既可餽贈親朋好友,又可分享大眾。一九五三年,林家在民權路上開設「太陽堂餅行」,把所賣的圓形麥芽餅命名為「太陽餅」;因為一場火災,店面付之一炬。一九五六年,「太陽堂餅行」浴火重生,在自由路的現址開店,店面原本平房,經過改建,把店面與廠房連在一起。主要是賣傳統漢餅、月餅與太陽餅,並將店名改為「太陽堂餅店」。一九六五年,林家敦請好友也是知名藝術家顏水龍(一九○三~一九九七)教授創作一幅向日葵壁畫,用馬賽克磚拼成,與店名「太陽」二字輝映成趣,成為店家具有人文特色的招牌。一九七一年,中共以向日葵為國花,台灣當局相當忌諱,林家只好用木板將牆壁上的向日葵封蓋起來。一九八七年解嚴,林家仍有所顧慮,不敢展現壁畫,直到一九九三年,才拆除木板,讓亮麗的向日葵重見天日。

那一年,我正進行台中飲食文化調查。有天,登門拜訪阿嬤,赫然發現進門左邊的壁畫,十分驚訝,正想問個究竟,阿嬤立即將這段沉埋二十八年的故事娓娓道來,讓人由衷地敬佩林家的文化氣質、格調與堅持。

後來,阿嬤交棒給第二代林義博(一九四四),他在林家境教的氛圍長大,一身藝術氣質,嗜好收藏名畫。由於對糕餅的製程有相當的認識與興趣,並且強調研發新產品,因此,除了太陽餅外,還有二十多種糕餅,例如:蛋黃酥、鳳梨酥、金桔酥、壽桃、壽糕、月餅、漢式囍餅等。其中,太陽餅名聞遐邇,他解析:餅皮以低筋麵粉加豬油,然後包裹香甜的麥牙糖,這些都是社口傳統糕餅老師傅的祕訣,因為餅皮有一定的層數,所以餅皮酥,口感奇特;內餡的麥牙糖,則香甜、爽口、不膩,是林家的祕方。至於金桔酥也相當膾炙人口,內餡用紅豆沙、花豆沙與金桔製成,風味獨特。義博老闆強調,店裡的糕餅純手工製作,不添加防腐劑,所以有保存期限;他堅持不添加過多香料,以維護食材的原味。

我曾經與他閒聊,台中市太陽餅店櫛比鱗次,總共八百多家,僅中港路就有百家之譜。而太陽堂左邊右邊前方就聚集四、五家,真是不可思議。「大家都要生活,我則希望把傳統糕餅的滋味傳承下去。」他笑著回答。

一家門面典雅,沒有華麗的裝潢,亮麗的向日葵壁畫所釋放出來的人文氣質,是台中的文化地標,也是台灣人共同的旅行記憶;素樸的服務小姐,一臉誠懇,尊重客人蒞臨的自由自在,更是糕餅店文化的典範。毋庸置疑的,太陽堂是台灣糕餅史的一頁輝煌。

太陽堂走過一甲子,義博兄年紀大也累了,老店不得不關門歇業。這無預警的消息帶給大家無限的震驚與惋惜。休息是為走更遠的路。我在震驚惋惜中,內心不免泛起一絲絲的期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