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深明大義真漢子 尉遲恭

錢國宏 |2012.05.24
1445觀看次
字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唐代的兩位勇將尉遲恭和秦瓊曾作為「門神」的原型。

談到尉遲恭,幾乎所有的典籍都「一邊倒」,把他描寫成粗魯勇猛的戰將,與程咬金一樣「有勇無謀」。其實,歷史上的尉遲恭,非但有勇有謀,而且深明大義,是一個響噹噹的真漢子!

尉遲恭,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城區)人。隋末暴政,引發了各地農民起義,鐵匠出身的尉遲恭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成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一員得力戰將。

「玄武門事變」中,他參與謀畫,並親手殺死了太子李元吉,為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立下了不世之功,因此,貞觀初年他被授予「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後積功至「鄂國公」。

《舊唐書‧尉遲敬德列傳》記載,這位「門神」有許多過人之處。

武德元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合謀加害秦王李世民,兩人曾祕召尉遲恭,極力拉攏:「願遇長者之春,惇布衣之交,幸負所望也。」並賜給尉遲恭一車金銀財寶。

這種天上掉下來的好事,換了別人早就痛快答應了,可尉遲恭卻讓二位太子吃了閉門羹:「實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隸名藩邸,唯當以身報恩。於殿下無功,不敢謬當重賜。若私許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

面對輕易可得的恩寵和財富,尉遲恭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秦王待我恩重如山,我絕不能懷有二心。若我私下接受兩位太子的恩賜,便是「徇利忘忠」,這樣的「小人」,你用他何用?

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且柔中帶鋼,鋼柔並濟,駁得兩位太子啞口無言。「積金至斗,情不可移」——尉遲恭的「忠」令人讚嘆。

《舊唐書‧太唐本紀》記載,「玄武門事變」後,秦王李世民為保住皇位,想對李建成、李元吉兩大集團黨羽斬盡殺絕。當時滿朝諸將都支持李世民,只有尉遲恭挺身而出,仗義直言:「罪在二凶,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擒賊當擒王,王已伏誅,沒必要再秧禍「支黨」,濫殺無辜不僅不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也於社會輿論不利。

一番力諫使李世民改變了初衷,於是當天下詔:「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余黨羽,一無所問。」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尉遲恭每臨大事能夠高瞻遠矚、俯掌全局,心智過人。尉遲恭的「智」依然令人嘆服。

《資治通鑒》還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它使得尉遲恭的形象在史書中愈發地高大,那便是「糟糠之妻不下堂」。

唐太宗李世民對尉遲恭非常喜愛,便有心將他「提升」為駙馬——把自己的愛女下嫁給尉遲恭。公主嫁將軍,這在當時算是一種天大的「恩典」了。一次閒談,李世民就對尉遲恭挑明了此事:「朕將嫁女與卿,稱意否?」

尉遲恭卻出人意料地當場拒絕了:「臣婦雖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聞說古人語:『富不易妻,仁也。』臣竊慕之,願停聖恩。」面對這樣一個篤志如一的「榆木疙瘩」,李世民只有讚嘆唏噓了。

此事雖然拂了皇帝的美意,卻為尉遲恭贏得了千古的「仁」名。在當時,滿朝文武談起尉遲恭來,沒有不豎大拇指的,都誇他是一位難尋的「真漢子」,可謂「千古一將」!

也正因為如此,尉遲恭去世時,當朝皇帝唐高宗破例「廢朝三日」,全國舉哀,並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去尉遲恭府上弔唁,同時冊贈尉遲恭為「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又賜東園祕器,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這在唐朝,應該是臣子死後最高的「政治待遇」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