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就職演說,強調以「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正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及「積極培育延攬人才」五大支柱為基礎,全面提升全球競爭力,邁向幸福。
二月初新舊任閣揆交接,馬總統宣布新內閣將在一年內訂出「國民幸福指數」具體辦法,往後每年提出「幸福指數報告」;新閣揆陳也宣示,將推動「富民經濟」,讓全民生活和文化都有富足感。
近年各國爭相借鏡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但不丹人已不再那麼快樂了。因為被納入全球化,不丹政府愈來愈難說服國民將快樂置於經濟發展之前。
馬總統強調,幸福台灣是他第二任主要追求目標。但這顯然不是「不丹式的幸福」,因馬總統說:「經濟成長須使各行業薪資同步調升,否則沒有意義;」更說:「縮短貧富差距,讓經濟成長的果實,由全民共享。」
「不丹式幸福」是理想。但法國大選證明,選戰成敗繫於經濟。在歐元區,法國經濟不算差,但民眾關心的不只是成長,而是工作機會,近一年法國失業率持續升高;民眾對經濟好壞的認定,也不完全在經濟成長多高,而在貧富差距改善多少。
如何讓人民過好日子的道理,馬總統不會不知道,問題是如何做到?馬總統四年前宣示創造就業,讓全民共享成長果實,但去年實質性平均經常薪資僅三萬四千四百零二元,比執政之初的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還低。
第二次大戰後各國長期迷信成長,但近年經驗說明,如果沒有合理分配的政策,只會創造出更多「工作貧窮」,占領華爾街的怒吼來自這裡。馬總統執政四年來,經濟雖有成長,但企業薪資凍漲;面對勞工的低薪資、高工時,政府只能訴諸道德良心,呼籲企業家加薪,卻拿不出一套「共享果實」的政策,人民當然不滿。
政府債台高築,民眾擔心台灣會不會希臘化。台灣雖然沒有外債,但每當選舉必開出增加福利、減少稅收的支票,寅吃卯糧,台灣遲早會希臘化。量入為出,是朝野都要堅持的原則,總統應協調建立共識,建立制度。
共享果實,要善用財稅改革,縮短貧富差距,給年輕人希望。為了健全財政,健保及民生物價可適度調漲,證所稅也可以討論。但決策過程必須透明,事前要充分溝通。
馬總統的正派、清廉、認真與樸實,確為民眾肯定,基本國政方向也獲得認同。但近來提出太多不討喜政策,與民眾感受脫節,引發爭議後又躊躇反覆,因此遭到嚴厲抨擊。馬總統應記取教訓,提醒自己,未來的決策須更重視民意,理解民意。
前副總統呂秀蓮表示,「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四平八穩,希望講到的都可以做到,從今天開始努力,給人民就算談不上幸福、也要能安心的生活。」她還說,國家元首最基本的責任,是做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心」。
「三安」雖是最低的要求,要做到也不容易。總統要讓國家更發展,讓人民生活更好,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擬定施政方向、有效執行。要更敏銳的感應民意,要更大刀闊斧,勇往直前,「雖千萬人吾往矣」,台灣才能脫胎換骨,邁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