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上海專題報導】近年許多在台灣叫好叫座的舞台劇搬到北京、上海、廣州演出,票房依然亮眼,頻頻加場,讓中國大陸觀眾感受到台灣的創作魅力。
早些年,對大陸觀眾來說,台灣最知名的舞台劇導演就是賴聲川;近十年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全民大劇團紛紛進入大陸市場,成績亮眼。果陀劇場營運長余大任表示,這背後有著創業的艱難過程;他闖蕩大陸十二年,果陀不斷試溫,才能在大陸站穩腳步。
余大任指出,台灣劇團之前多是個別到大陸某個城市突擊式演出,二○○○年後才逐步有巡演概念,「因法規限制,台灣劇團必須在當地找到可長期合作的承辦單位,過程相當辛苦,要花很長時間。」
果陀二○○一年到大陸演出,就遇到當地接待廠商(簡稱地接)沒有履約的周折;余大任回台後痛定思痛,經三年市場觀察,再選擇適當劇目,排定巡演步驟,二○一一年推出兩個劇目,一是在上海製作的《單身公寓2011》,一是台灣原創班底製作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受到上海觀眾喜愛。
余大任強調,與地接單位的默契、可信度和商譽的配合,至少要花兩年,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果陀花了十二年才建立完整的操作模式」。另一難題是,大陸各地售票系統不同,如北京就有二十多個售票公司,劇團必須和售票公司談到合理、合法、好的拆賬比例。
一海之隔 觀眾口味大不同
一齣戲的宣傳,要讓觀眾了解戲的特點,余大任說,大陸和台灣的宣傳差別很大,大陸重視導演的說法、強調個人的品牌形象,台灣則是群體概念,在大陸宣傳要了解其不同模式,才有好效果。
余大任指出,一齣戲在全台巡演沒問題,但在大陸,不同區域的觀眾口味不同,方言也不同,文化藝術類能全面跨地域性的不多。大陸東北的二人轉、北京的相聲、上海的海派清口等,都有不同的城市特性。
城市特性不同,行銷方式也不一樣,但余大任認為有網路傳播,不用太擔心;市調發現一半以上觀眾由微博得知資訊。余大任說,大陸觀眾喜歡一邊看戲,一邊發微博,告訴朋友正在看戲,就像是實況轉播。
想在大陸順利發展,在當地播種、扎根很重要,余大任指出,他在上海工作十多年的經驗,及近三年對上海話劇變化的觀察,讓他理解兩岸觀眾的差異性,掌握觀眾喜歡的口味。
借鏡對岸 影視劇跨界發展
上海近年話劇發展延伸出另一特色,即「影、視、劇」,余大任指出,就是電影、電視和話劇,結合成文創發展重要的產業鏈。
余大任說,一部成名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或是小說改編成話劇,後來又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等,這些跨領域產品讓市場擴大,延長商品的生命周期,也把電視觀眾、小說讀者都帶進話劇劇場裡。
余大任舉例,如《杜拉拉升職記》由小說改編成話劇,成名後製作電視劇;網路小說《七月與安生》改編成受歡迎的話劇;《武林外傳》、《步步驚心》也是因小說、電視劇大賣,開始製作話劇,這些都是文創產業的成功案例,也成為大陸推動劇場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