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上海專題報導】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余大任說:「台灣創意優勢尚有二至三年,因為中國大陸不斷在進步。」這樣的說法,不是不愛台灣,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要台灣深思未來。
余大任以他十多年在上海工作的經驗指出,台灣劇團想與大陸做長期發展,應做「有機結合」,不再只是一齣戲到大陸演出,而是要和大陸共同設定題材,用各自的專業,找最好的人才;這種組合式的創作才能走得長遠,也是華人舞台劇朝向文創發展的模式。如《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未來可能有大陸班底,由演員金士傑和卜學亮與大陸演員合作,或製作大陸版本,讓產品因跨地域、跨團體合作,延長生命周期。
台灣除國光劇團外都是民營劇團,大小劇團都經過商業磨練;余大任認為,政府補助對劇團有幫助,政府該做的都做得差不多了,台灣各劇團應靜下來想,作品的演出對象是誰?市場目標是誰?
余大任說,電影領域有輔導金補助參加國際影展或電影節,他建議政府也應搭建好的兩岸交流平台,舉辦兩岸戲劇頒獎典禮或大賞。
小檔案
余大任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現任台灣果陀劇場營運長。在電影、電視、廣告公關、演出經紀等領域有三十多年資歷。曾在年代影視集團、巨登影視集團、和信傳播集團、奧美傳播集團,及香港東風娛樂集團任職。
一九九九年起,常駐中國大陸,與當地影視傳媒機構合作。二○一二年製作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入圍上海「戲劇谷—壹戲劇」製作人獎。
參與製作話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單身公寓2011》、《淡水小鎮》、《音樂之聲》等。
參與製作電影:《特警急先鋒》、《太平天國》、《報告班長》、《醜小鴨》等。
參與製作電視:《開心辭典》、《名師高徒》、《包青天》、《劉伯溫傳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