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 琢磨綠鑽 礁坑再生

 |2012.05.19
1302觀看次
字級

名為礁坑,便可知該地缺乏水源。早期當地居民多以挖掘埤塘儲水,隨儲水設備與時俱進,從簡易水塔到自來水供應,更為便捷、安全。儘管如此,居民對於用水之得來不易仍懷抱感恩,因而特於「農村再生」計畫中,將簡易水塔改造成「飲水思源公園」,一方面緬懷先人過去汲取水資源的辛苦;另一方面也提醒世世代代懂得要飲水思源,懂得惜福。

飲水思源公園已成為礁坑社區的地標,由於位在高處,可看晨曦、觀日落,白日台南府城盡收眼底,夜晚燈火點點恰與星空輝映,彩霞、綠意、埤塘、生態……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清隆說,在營造前,礁坑里沒有一座公園或休閒處所,環境也十分髒亂;如今,居民的觀念改變了,願意共同將社區打造得美輪美奐。

「農村的出路不能只靠政府補助,我們必須自立更生!」礁坑里里長鄭榮欽表示,透過農村產業活化來提升農民收入,是農村社區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必得提高農產價值與土地效益。在如此的自覺下,社區經過一年的討論與探索,終於決定以日據時代便開始栽種的橄欖樹為重點特色產業,並以「綠鑽」稱之,傾力展開橄欖樹的復育栽培以及相關的產品研發。

過去日人因戰備需求,引進錫蘭橄欖供應軍隊使用,故得名「橄欖山」。至今,區內仍遺留不少橄欖老樹,每到五、六月便綻放白色花朵,空氣中飄散橄欖的清香;一、二月間,樹上結實纍纍,社區居民多摘取製成醃橄欖、橄欖醋等自用。

為提升橄欖的附加價值,社區與遠東科技大學合作,透過生化技術提煉成橄欖油、橄欖皂基、橄欖露、橄欖汽泡水等養生系列產品。

所謂的「綠鑽」,不只是指橄欖,同時也是發展社區環境生態旅遊所獲得的效益,讓綠意盎然的礁坑成為全國的綠鑽石,璀璨奪目。

為了讓遊客體驗橄欖山祕境,社區義工自發性開闢一條步道,並豎立簡易路標;沿途有橄欖林、桃花心木、樟木、相思林、竹林相伴,景觀與生態皆具可看性。

社區從九十六年起便致力生態調查、野溪復育、山林巡守,在嚴防盜採、盜捕下,山區可見飛鼠,野溪可見原生種魚蝦;憑著生態調查的基礎,礁坑社區並著手製作全台唯一的「國民曆」,詳細匯整全年可賞可吃的景致與農產,要讓民眾深度認識礁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