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當知識產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為已開發國家主流產業之時,人才成為國家競爭力、產業產值的最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充裕且高品質的人力成為各國爭相競逐的對象。然而,全世界都飽受人才荒之苦,過去十年來,歐洲培養、吸引或留住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IT專家的數量嚴重不足;自九一一事件之後,很多專業人才都轉向加拿大、澳洲與英國。而在亞洲方面,中國大陸、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國家經濟「全面崛起」,對學養與經驗俱足的人才需求大增,也開始出現人才大量短缺的現象。
台灣人才缺乏的狀況並非現今才出現,二○○六年,台灣加入萬寶華人力銀行(Manpower Group)的調查,當年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企業有人力短缺的問題,二○○七年為百分之五十二,二○○九年為百分之六十二,二○一○年略有改善,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一。全球人力短缺排名,二○○九年台灣是全球第六名,二○一○年雖有改善,但仍名列第十,依然是人力短缺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去年八月,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及媒體、企業、學界領袖等發表「人才宣言」,指出台灣已成高階人力的「淨輸出國」,十年內台灣恐無人才可用。今年三月中旬,亞都飯店董事長嚴長壽提出警告,目前台灣人才和經濟,都在吃昨日存糧。台灣人才缺乏的情況已名聞海外,最近,連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也引為「負面榜樣」,呼籲新加坡在引進人才上不能重蹈台灣的覆轍,要以台灣為戒。
人才,必須運用「育才」、「攬才」、「用才」、「留才」等各種策略,方能有充裕、高素質的人才可用。育才是由自己的教育或職訓體系培養,攬才則是往境外招攬人才。「攬才」固然重要,然而「育才」更是根本解決之道。台灣教育發達,尤其是高等教育,當前有一百六十五所高校,在校生高達一百三十五萬餘人,每年產出的博士三千七百名,國科會尚且批評國內博士班設立太多,產業根本無法吸收。既然每年本土產出這麼多學士、碩士、博士,為什麼還有人才荒?高級人才培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問題之癥結在於培育的方式,過去,台灣是以代工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因此,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培育出的學生尚能符合企業界的需求,但當高科技、知識產業、服務業成為策略產業,產業的需求已轉向具有創新、創意、獨立思考的管理、研發、品牌經營人才,大學的系所設置、課程、教材都必須因人才需求的改變而改弦易張,而在教學方法上,不能再強調背誦、死記,而是以創新、創意的教學方式,培育產業所需的新人才。
但每經過一次的聯考,學生的創意就受到一次的摧殘,學生的身心就再一次受到折磨,對未來人才的培育就又減損一次機會。過去教育改革的重點都置於升學壓力的紓解,但這只是改革的表象而已,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跳脫升學的壓力,讓各級學校的教學能掙脫背誦、死記的桎梏,而改以創新、創意的教學方式,開發學生的潛能,培育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才。
最近,十二年國教的議題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但社會的焦點似乎都聚焦於學區的畫分、入學的方式、特色高中免試的比例,但不要忘掉,延長國教對國家社會而言,是人才培育的希望工程,對個人更是潛能開發的基礎工程。上述的問題僅是技術面的考量,如果不能從人才培育的長期目標考量,而僅為滿足家長對子女進入理想高中職的夢想,那不妨就從入學制度改革,又何以需要大刀闊斧的延長國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