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大學教育是培養人才、提升學術水準、增加國家競爭力的有效投資,是需要大量資金挹注、資源投入的志業,但以每月百元的捐獻,竟能在世界各地創辦五所大學,這是絕無僅有的案例,也是教育界的奇蹟。如果沒有星雲大師的智慧與勇氣,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大學對國家社會固然重要,對個人一生的發展更為重要,尤其是弱勢的學生。對一般人而言,大學教育是學得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實現理想與抱負、貢獻社會與國家的重要途徑;而對弱勢學生而言,大學教育更是割斷弱勢世襲,促進社會階層移動的原動力。
早期的宜蘭地區,由於地域偏遠,交通不便,除了宜蘭農工專校(宜蘭大學的前身)與復興商工專校(蘭陽技術學院的前身),並無提供鄉親子弟繼續進修的大學校院,更無促進地方繁榮發展的人文社會科學高校,星雲大師感念宜蘭鄉親對他弘揚佛法的支持,也念念不忘宜蘭地區子弟讀書的辛勞,更秉持著「將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在人間,讓功德留給子孫」的情懷,創辦了佛光大學。
佛光大學並不是星雲大師首次辦學,更不是創辦的第一所大學。
星雲大師始於一九五六年在宜蘭創辦「慈愛幼稚園」,並設立「光華文理補習班」。
之後大師陸續在高雄創辦普門中學、在台東設立均一中小學,在埔里創立均頭中小學,在全球興辦中華學校,直至一九九○年興辦美國西來大學,為創辦高等教育的開始。
教育為百年大計,建校需購買校地、建築校舍,延聘師資,耗資龐鉅,絕非佛光山或少數人能力所及,但大師秉持「有佛法就有辦法」的大無畏精神,於一九九三年起發起籌募興建佛光大學建校基金,包括藝術精品拍賣、園遊會、行腳托鉢等各項活動。此外,又於一九九六年發起「百萬人興學活動」,仿傚「武訓興學」的精神,每人每月捐資一百元,三年為一期,凝聚百萬人之心力、連結百萬人之善緣,共同圓滿百年樹人之建校功德,積沙成塔,籌募建校經費。佛光大學在千辛萬苦中籌募建校經費,在篳路藍縷中籌建,光是規畫、整地就耗費了七年的時光,整地就花費了十億的經費,其中的艱辛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大師從不畏艱辛、痛苦,創校的意念屹立不搖,終於在二○○○年開始招生。
佛光大學辦學有其獨特的特色,除了是蘭陽地區第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學校,也是全國第一所自研究所開始興辦的大學。蘭陽地區過去由於地理、人文環境的特殊,加上早期交通的阻隔,造就了宜蘭的好山好水,也保有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如何保持優美的生態,保存、發揚傳統的文化,增進社會的人文氣質,就成為佛光大學在人才培育之外,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而佛光大學由研究所開始興辦,除了顯現其辦學條件的優越,更展現其學術的水準與願意深入探討宜蘭歷史、文化,並將其傳承、發揚光大的決心。
星雲大師除了期許佛光大學成為一所具有現代意涵的傳統書院,更以書院精神中最經典的「義正道慈」為校訓,除了作為辦學方向,亦期盼佛光大學的教、職、員、工、生都能以此為做事做人準則,在現今社會紛擾、忙亂之際,益顯見大師的高瞻、遠矚。
佛光大學在艱困中創建,在佛光山、佛光人及社會各界的扶持下逐漸成長,近年來辦學已展現相當的成效,尤其每年招生幾近滿招與學生人數持續增加,顯見大師的辦學理念不僅為佛光人所認同,更為社會、家長、學生所認同。
然而,大學是永續不懈努力追求卓越的黌宮,當前高教正逢春秋戰國時期,如何建立特色、永續經營、追求卓越,將是佛光大學下一階段要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