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動頻繁,但往來之間還有很多限制。前不久大陸福建省長蘇樹林來台推銷平潭特區,遭到陸委會限制不得招商;這兩天湖北省長王國生來台,陸委會也嚴重警告不得招商。無獨有偶,對於陸委會要懲處任大陸公職的台商,許多台商感到憤怒。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兩岸積極交流時刻,陸委會常做出很多的限制,成為兩岸互動的絆腳石。
台資企業聯合會成立五周年,大陸國台辦邀請了台資企業代表在北京召開政策說明會,目的在解決大陸中小企業台商融資困難問題,大陸銀監會正規畫放寬貸款限制,提供台商適時的資金融通。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表示,目前陸銀提供台資企業周轉的融資已達人民幣一兆多元;未來還會逐步開放台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讓台商更便利。
相較於大陸的寬鬆,陸委會不論對台商還是對來台的大陸官方乃至於個人,總是層層節制。在台企聯周年會中,台資企業代表不約而同談到一個問題,聽說陸委會要懲處在大陸任公職的台商,對此他們都感到陸委會不近人情。台商在大陸經營多年,和地方上建立良好關係,擔任個地方政協或常委職務,其實都是名譽職,也沒有什麼權力,只是面子上好看,做事方便而已。而且大陸的許多企業,幾乎很少民營,很容易就掛上公職頭銜,失去了這個頭銜,就等於失業,難道陸委會要替他們找工作嗎?
近兩年來,大陸各省市首長相繼來台推廣觀光旅遊,舉辦「四川周」、「廣東周」、「湖南周」、「湖北周」等等,也順便來台採購台灣產品,一下單就是幾百萬人民幣,照理說,是一個很好的交流互動模式,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也直接受益;有時還會順道帶來當地的文化和美食展演,進行文化交流。但是陸委會總是拿放大鏡緊盯他們的行程,是否有越軌的行為。來台進行農業、經濟、文化交流,有些台商總會有興趣問及投資情況,這樣就認定其為前來招商或「置入性行銷」,其實這種做法,遭到損失的不是大陸客人而是台商和台灣自己。
兩岸交流如此頻密,台商自己到大陸去闖蕩,一則取得資訊不易,二則沒有管道,甚至於要透過中間人,可能遭到詐騙上當的機會更多,如今大陸各省市的首長親自到台灣來說明,等於是幫助台商了解情況,實在不必大張旗鼓的禁止。
馬總統之當選連任正由於其兩岸關係獲得民眾的認同;第二任期更應該在既有的成就下推前,尤其是ECFA的後續協商,在產業合作和金融互利上能有新的進展。目前兩岸已就江陳第八次會商的協議內容進行具體研議,投資保障協議和海關合作協議都可望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也排入未來的議程。
我們知道陸委會是依法行事,不過法令應與時俱進,對於台商反應可能被懲處的憂慮以及大陸官方來台不能招商一事,宜加適時檢討修正,讓兩岸互動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