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悅:
選用健康好油 烹調素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主任蘇秀悅表示:「不建議素食者只吃汆燙的青菜。即使吃素,仍要攝取適當油脂!以橄欖油等健康油來烹煮。」 圖/記者李祖翔、宮以斯帖
蘇秀悅:
選用健康好油 烹調素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主任蘇秀悅表示:「不建議素食者只吃汆燙的青菜。即使吃素,仍要攝取適當油脂!以橄欖油等健康油來烹煮。」
她也提醒素食者,許多大豆加工品添放了過量的糖,不知不覺會攝取過量,適量的糖分能幫助人體生成維生素,增進腸道功能,但攝取量過高,卻會肥胖、罹患糖尿病及心臟病。
「均衡飲食」這句話,人人朗朗上口,蘇秀悅進一步說明究竟六大類要怎麼吃?
五榖根莖類,主要提供醣及蛋白質,所以要盡量攝取全麥,而地瓜、芋頭和洋芋避免油炸,男生分量以地瓜兩條換算一碗白飯,女生則酌量減少。
優質植物性蛋白存在原始豆類中,每日須攝取三至四份,相當一塊豆腐、二至三塊豆干,黃豆製品能提供優質蛋白質。
蔬果類,蔬菜每天宜三份,每份約一百公克,水果要吃到二份,深綠色、深黃色的蔬果,所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量會比淺色蔬菜要多。
油脂的取得,盡量以橄欖油烹煮,一湯匙油炒半斤蔬菜是最適當的用量。
奶製品每日約一又二分之一至兩杯的量,一杯約二四○CC,豆漿也可換算成同樣的量。
蘇秀悅提醒,加工素料如素花枝、素魷魚等,原料除了黃豆,許多是麵筋類製品,裡頭蛋白質並不豐富,同時食用的安全性也堪虞,吃素者在外用西式餐點時可選擇不要有肉類的輕食,加點含有蔬菜、水果、堅果、乾酪的沙拉,可以讓腸胃不會有太多負擔。
余佳馨:
豆、穀類一起吃 胺基酸互補
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師余佳馨指出,植物性蛋白質由於脂肪低,飲食上的確比動物性蛋白質對身體來得好。在健康飲食部分,只要六大類均衡就會健康!而素食料理與葷食相同,都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不過建議素食者要注意「堅果的補充」,堅果是維生素、礦物質、植物蛋白質較蔬果豐富的食物,而且品質很好。
此外,「胺基酸互補」的概念很重要,要多讓豆類與穀類一起烹調,例如黃豆飯就很營養,而素食者常有維生素B12缺乏的現象,這一點可以透過吃藻類如海帶、紫菜及菇類去彌補。
另根據衛生署的「素食飲食指標」,強調食物種類應多樣化,六大類齊備;全穀至少占飲食三分之一,豆類搭配;烹調用油常變化,堅果不能少;深色蔬菜營養高,菇、藻、紫菜俱全;水果應與正餐一起食用,以當季、在地的為主;口味清淡才健康,飲食宜少油、鹽、糖;多食原味、少精緻,加工食品慎選;最後搭配運動,每天三十分鐘,適度日曬二十分鐘,即可保持健康。
郝靜芝:
製品成分愈多愈要謹慎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護理教師郝靜芝,兼任健康管理課程、常向學生講述如何飲食比較健康的議題,不僅有自己的農地,還計畫培訓學生為講師,分享拒絕食品添加物、有機蔬食的宣導和了解居家環保的重要。
郝靜芝認為,少加工、自然的食物可以多吃,尤其青菜,最好是自己種,如簡單的空心菜、地瓜葉、萵苣或蔥,由於病蟲少,種起來不費力,能保障吃時沒有農藥和化學肥料。
「我在外最怕的,就是吃到不知道用什麼成分去做的調味料,畢竟色素、香精就能調成各種味道,所以吃東西還務求清淡,盡量避免調味。」郝靜芝說,料理時能用烤的就不煎,能汆燙的就不煮,汆燙青菜時加亞麻籽油,生菜沙拉則加橄欖油。
有人說,亞麻籽油和橄欖油會不會太貴了些?郝靜芝說:「別為了省小錢,把自己弄得不健康,知道它是健康的、好的,就應該花。」她建議,吃外食無可避免,但要吃得健康,可以把握三個原則:學會看成分、有單純的質疑、重視專家的警告。
「如果兩樣相同的食品,一樣成分有二十種,一樣十種,通常會選十種的;若一個便當只賣三十九元,除了噱頭外,就要質疑為什麼這麼便宜?會不會使用的食材有問題?」
郝靜芝除了吸收新的醫療觀念,也去機構研習,她覺得專家指出的問題,先不論與自己是否有直接影響──很多人都認為與自己無關,所以不很在乎,但一定要學會反思問題所在,「如果不去思考飲食陷阱,那事件的發生就失去警醒的意義。」
周千欽:
不偏食吃得巧 人才會漂亮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師周千欽認為,喜歡吃肉類、油炸物、甜食等酸性食物者,肌膚容易遭氧化因子破壞,出現皺紋、加速老化,唯有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不偏食,才能提升肌膚新陳代謝力,擁有令人稱羨的好膚質。
多吃薏仁、綠豆,幫身體排毒,平常吃地瓜、黑木耳、新鮮果汁、甜菜根、紅蘿蔔、蘋果、牛蒡、馬鈴薯等,加上運動,皮膚會變得比較好,做起事來也不容易感到昏沉或疲憊。
施啟元:
素食的最大原則是「中庸」
而一般人認為吃素的選擇不多,蔬素食料理達人施啟元建議,可以嘗試異國食材,「歐美、印度的素食不會比我們台灣差,自己煮可以多些變化,也能作日式照燒跟薑汁,印度料理的燒烤或菠菜咖哩好吃又美味。」此外針對吃素吃不飽的人,他覺得多吃飯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反倒應該改吃糙米飯,多吃黃豆或麵筋類食品。
健康的營養搭配,他強調最大的原則就是「中庸」,六大類食材都要有,也都不要過量。
飯屬於主食類,如果人一天所需的份數是七份,一碗約兩份,則一天三碗飯就剛剛好,再配上基本的豆類補充蛋白質、蔬菜類、水果類,如果怕餓不如多塞點厚實的蔬菜。
腫瘤科醫師戴承正 吃素養生也養心
「從他高大的身材,很難相信沒吃過一口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在眾人眼中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他的身高讓人難以想像竟是一位素食者,小的時候因為不願意碰葷食,嚴重缺乏維生素B12還讓媽媽氣得說:「家裡又不窮,你怎麼可以貧血?」為了營養問題,爸媽逼他吃肉,卻吐了好幾回,現在他說,只要蛋白質來源充足,身體就能很健康。
許多剛吃素的人都會遇到不知道怎麼準備的情形,家裡也不可能天天都準備素食,所以番茄拌醬油、炒高麗菜,就是戴承正兒時的「佳餚」,只有牛奶是固定每天泡,蛋則是媽媽說不吃會長不大,才慢慢習慣去吃。
從斷奶後開始吃五穀雜糧,他就不願意碰葷食,嫌牛奶有腥味也不喝,「豆類做得像雞、鴨、魚形狀的更不行。」戴承正的素,吃得連心思都乾淨,原因除了天生忌腥外,其次就是學佛。
戴承正說,爸爸是教師、家裡開雜貨店,經濟狀況不錯,幼稚園時家裡就有汽車,每年全家都要上佛光山好幾趟,而自己小學時不知道要讀書,只在佛光山得到一套「八十八佛洪名寶懺」錄音帶,反覆跟著唱,上了國中,在理科方面就突然開竅,整個屏東縣只有兩人考取建中,一個是他。
建中之後又考取陽明醫學院,是第一屆陽明醫學院自費醫學生。有次他在校門口看見一個看板,要人去皈依,他心想,皈依有什麼不好?一個念頭萌生,立即行動,跑去皈依、參加佛光青年團,大學是他真正接觸佛學的開始,人生也由此經歷更多不可思議,例如太太當時正趕時髦而吃素、吃素吃上癮,讓他驚喜有一樣習慣的人,當下決定要和對方牽手一輩子,現在一歲多的女兒就跟著爸媽吃蛋奶素,「若不是她吃素,我們不會在一起」。
自己是學醫的,對吃素有不同見解,他認為吃素一定吃得飽、可以吃得好又吃得夠,除了蛋、牛奶、蔬果之外,豆類、菇類等好的蛋白質來源一定要足夠。
戴承正學中醫的哥哥戴承杰也吃素,哥哥對吃素的哲理來自五行論,認為所謂的均衡,就是象徵五種主要器官的顏色一定要有,例如青(青菜)、紅(紅蘿蔔、紅椒)、黃(豆芽、蛋等)、白(飯、麵)、黑(香菇、木耳、海帶),然後要按必需的胺基酸及蛋白質去分配,存在肉類、動物內臟中的維生素B12,由當歸、味噌取代。
他們說,素食要吃出健康,別人才認同,如果營養不均衡導致身體不健康,會失去吃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