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 古典
現代 後現代
偉大的建築大師
將一棟棟日月
高入雲空地矗立於土地
有人仰望
像子民似地膜拜
有人仰望
像子民似地祈禱
有人進有人出
有人始終在外頭徘徊
建築物愈大 人愈小
摩天大廈的陰影割開了你 割開了我
——選自隱地詩集《一天裏的戲碼》
1996年4月,爾雅出版社
※詩人
隱地(一九三七一)十歲來台。先後擔任過《青溪雜誌》、《新文藝月刊》、《書評書目》等雜誌主編,同時從事小說、散文、小說評論寫作,已出版小說集五本、散文、隨筆、評論等二十七本。一九七五年創辦爾雅出版社,為知名的純文學出版社,曾出版「年度小說選」、「年度詩選」、「年度文學批評選」、「作家日記」等叢書。自二○○二年每年邀請一位作家撰寫全年日記出版「作家日記」叢書,是一美好的創舉,數十年後,將如老詩人錦連先生二○○五年出版的《那一年(一九四九年錦連日記)》,於今讀來能讓人入境當時戰爭的日常生活時空,以及當時文人往來情誼互動情景,被視為珍品。
按情感與理性往往隨著年齡增加而互為消長,理性隨著年齡增加,情感也就隨著收斂,此在一些老詩人的詩作裡流於敘述語言,而無「言外生景」、「景外生意」,詩之為詩的應有詩境、詩味,可以為證。隱地一九九四年五十七歲開始寫詩,至今已出版五本詩集,此說明隱地不因年長而詩興在理性下熄滅,反而像沉寂已久的火山噴發,詩的火焰驚人。
※品詩
依「摩天大廈」此詩附記,是作者在一九九六年至新加坡參加作家周,目睹摩天大廈群立、光鮮人物進出,而卻有愁苦飢民蜷縮在牆外角落,遂有此詩。新加坡地小自然資源少,今天之能成為已開發國家,是其行集權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的效益結果,但也無法避免此一政治制度的缺陷,即被貧富極端化分裂的社會景觀,如其詩題附記,「將人心割開的是現代建築大師」,事實上是作者的含蓄說法,「現代建築大師」是資本主義者委任的。
德國哲學、社會學家馬克斯‧舍勒在「資本主義的未來」一文裡說,資本主義首先不是財產分配的經濟制度,而是整個生活和文化的制度。這一制度源於特定的生物心理類型的人(即合作者資本家與政客)的目的設定和價值評價,並由其傳統傳承。統治從來都是少數人的職能,包括立法者、道德的規範制定者,以及勞動所得分配者,以致在一國的生活社會裡,人與土地被分成大小不對等的二種區塊,殖民者的與被殖民者的。
本詩分二節,第一節行數幾乎占了整首詩的面積,正符合高樓林立霸佔生活土地的視覺感受。資本主義透過「偉大的建築大師」,將一棟棟「前衛 古典/現代 後現代」「高入雲空地矗立於土地」的摩天大廈,已把原始的日月遮蔽。在財富的信仰下,摩天大廈頂端已成為「日月」神祇,為人們所「仰望」,「像子民似地膜拜」、「祈禱」。被分裂的兩種社會人,一在摩天大廈進進出出,一則自覺身賤的「始終在外頭徘徊」。
作者用了用最後一節二行詩語,就不斷膨脹的資本巨獸、以「建築物愈大」為象徵,來比對人的形體,以見「人愈小」,總結激進資本主義進逼下,被殖民者的無力感。而感嘆我們生活在分裂社會裡,而這分裂是資本主義「摩天大廈的陰影割開了你 割開了我」。
二十世紀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思想家、美學家馬爾庫塞,對於發達工業社會中人,所信仰的商品與財富是人獲得一切希望的宗教觀,以致人在忙碌於工作的壓抑下,導致人成為生產工具性的奴役,由此「感性」停滯,失去了與時俱進的覺能。對此現象,他提出了批判性的「新感性」美學觀念,要求解放人被發達工業社會禁錮的感性,讓感性回到活生生的肉體。
隱地大部份的詩都在寫解放了的人的自主性生活,感性的對象物異於詩壇所見,因此其營造的詩境與詩味也就成了一種奇景,此或可說是「新感性」的一種實踐。這也當是其數十年浸淫文學閱讀,與兼具知識分子的心思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