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伶 從國際義工到皈依佛教 短暫人生創造永恆回憶

李祖翔 |2012.05.05
2317觀看次
字級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畢業後,在台大共同教育中心擔任幹事至今,年僅二十三歲的郭亮伶,有著令人羨慕的學校光環與幸運,一畢業就有好工作,但是,她卻認為人生的至高點,不在於現有一切,而是從事志願服務及出國冒險。

高中開始就到醫院當義工,然後參與國際特赦組織、罕見疾病基金會,去年她參加青輔會舉辦海外青年實習計畫,今年還獲得外交部海外長期服務的合格證明,她說:「人生很短暫,應做有意義的事。」

在服務旅程中,她反思過去耗費時間考試的意義?結果發現,喜歡念書的自己,其實是痛恨考試的,為了擁有「好出路」,高中甚至選擇不喜歡的自然組,一路跌跌撞撞,「不能說過去的考試和為未來考量犧牲興趣,一點意義都沒有,畢竟現在的確過得不錯,可是當時生活始終覺得不快樂。」

力量微薄 也能助人

高一那年暑假,意外踏入台南市郭綜合醫院當義工,當看病的阿嬤問她哪裡可以量血壓,而她引導阿嬤、阿嬤很感激時,她確立自己想服務的心 :「雖然我力量薄弱,但只要奉獻一點點,也能助人。」

郭亮伶嚐到志願服務後心靈愉悅的甜頭,就展開大大小小、各種性質的公益服務:為國際特赦組織蒐集資料,若組織想要改變某些政治犯或冤獄者的決議,就找人簽署聯署書挽救;在罕見疾病基金會陪伴罕病友;萬華兒福中心陪弱勢小朋友玩;協助台北藝術節遊客引導;代賣公益二手書活動;大四後在恩物社會服務推廣協會為小朋友作課輔。最讓她印象深刻、為人生添新註腳的,卻是到佛光印度迦耶育幼院服務,院長妙如法師從無到有的創建育幼院,精神令她感動,一返台立即皈依。

「許多人都說,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隨處可見窮苦人家,儘管有了心理準備,也做了不少功課,但下飛機一路上到育幼院的途中,我還是感到震撼不已。」郭亮伶說,路邊皆是垃圾與動物的排泄物,窮苦者倒臥兩旁,人數多到就像街友才是居民一般,「看到好幾群人在路邊搭起小棚子就是一個家,能住有屋頂的房子好像是很了不起的事。」到了育幼院,她依然驚嘆連連,洗碗水是濁的,飲用水不可多得,勉強有了水卻帶著化學味,停電次數頻繁,熱到汗如雨下,而育幼院的孩子雖然有書可念、有東西吃,卻自小離家,令人鼻酸。

郭亮伶在育幼院的任務,是教小朋友英語,雖然他們必學英語,但說得卻不怎麼流利,很多時間郭亮伶為語言不通苦惱,「不過我還是很努力的,在一個星期內記住二十二個小朋友的名字!Angmo、Mamita、Sabita,念起來很相像,可我都記起來了。」她給小朋友玩英語童詩背誦的遊戲,背對的可以拿到小貼紙,孩子樂此不疲,「不是我教案設計太單純,是台灣大學生認為很好玩的遊戲,他們都沒反應,卻因小小的學習與肯定津津有味。」無形中看到孩子純真的一面。

簡單回饋 永遠感動

「最使我難以忘懷的事,應該是有回吃飯,我把筷子放在盤子上,結果盤子被收走,接著要吃湯裡的料就顯得困難,可我面不改色,沒有露出『糟糕了』的表情,由於不知道到哪去拿新的筷子,所以沒有向任何人發出求救訊號,但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居然主動拿筷子遞到我面前,或許在她認知裡,她只是順手做了件小事,但在我心裡,她卻是主動關心我、還幫了我大忙的人,我回到台灣後,半年來想起這件事都感動不已。」

除了與孩子互動,育幼院是她結緣的第二個對象。「院內有二十二個女生,年齡從六歲至十五歲。」院長妙如法師為她介紹,「院內有四位常住法師:妙軒法師、如繼法師、如有法師和如日法師,及職事本一小姐。」少少的六個人,是育幼院的支柱,法師除須為施工中的房子監工,還身兼院童監護人,生活瑣事無一不包,「有次法師說,育幼院剛開始建立時,只掛個電燈泡方便未來使用,竟被政府要求付約新台幣二十萬元的電費,後來是法師據理力爭,才沒有被惡意剝削,覺得師父真的很了不起。」

印度幅員廣大,院童來自各地,返家探親十分不便,需要長期寄宿,得知她們多因家庭功能不健全如親人早逝、棄養、貧窮、家人無法養育,才經審核後送到育幼院,接受正規教育,平安長大成人。聽到孩子居然得靠協助才能平安長大,郭亮伶感觸多:「只有在親身見證他們的困苦後,才能明白要珍惜現有,了解滿足的真義,滿足是心裡的富足,讓我們能站在積極的立足點,為他人付出,當有力量去改變、讓人更好時,對我們而言就是幸福,也是一種福氣。」法師要小女孩長大後像她一樣有能力去教、付出,間接讓郭亮伶受到鼓舞。

白天院童至當地學校就讀,放學後返回院內,下午由郭亮伶課輔,晚上再晚自習,孩子能讀書,卻不是天之驕子,她們必須幫忙煮飯、打掃、自理生活,培養自立習慣,她們被期許日後有足夠能力規畫生涯,回饋社會並利益眾生。郭亮伶教書,也從法師和孩子身上學習。

惜福造福 能給為上

「惜福方能造福,感恩的心是所有美德的根本。」郭亮伶在印度的日子,第一次接觸三好、四給的想法,卻表示自己深信這股力量,「和法師及院童有緣共處一個半月,能在同一屋簷下悲歡與共,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難忘的註腳,原來佛家常說的殊勝因緣,就是在形容這樣奇妙、值得回味一輩子的緣分。」過去都以為自己犧牲興趣的苦讀,是一件很不快樂的事,現在卻換個角度想,發現所擁有的一切,若無父母生我、育我、師長循循善誘、許多人善心相助,乃至眾生恪盡職守,在各行各業認真奉獻,哪有今日的自己。

說起郭亮伶想到印度一遊,還有個小因緣,國中時喜歡看遠藤周作寫的《深河》,書中名言:「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內容描述一位神父到了印度,印度居民很想到恆河朝聖,卻因沒有錢或生病,無力成行,神父就揹著他們到恆河,「當時我就想,有一天自己也要到印度,為當地的人做些事,現在,我實現諾言了!」

尚未成為佛教徒以前,她來到印度,與法師共處,做法師正在做的事──照顧窮苦的孩童,在傳言佛陀大弟子大迦葉等待未來佛的隱居地雞足山一遊,又到佛教八大聖地之一的菩提迦耶,感受佛陀當年在現正覺大塔內金剛座處證悟成佛的過程;回台灣後,她就迫不及待的皈依,希望未來能與佛光山一起到各地去服務,「人生『能給』最重要,服務最基本的好處,就是當你為人著想時,反而忘掉自己的困頓。」人生雖短暫,在服務的年頭裡,卻擁有永恆的回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