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台灣特有種 石珊瑚 生存岌岌可危

楊慧玉 |2012.05.05
2044觀看次
字級

【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位於海洋生物熱點,及珊瑚金三角北界的台灣,海域擁有近三百種造礁珊瑚。但由於沿岸開發與漁業行為,深海珊瑚礁生態已受影響,至於淺海珊瑚,所面臨的生存挑戰更是嚴峻。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經過十數年研究,並透過日本、澳州、肯亞與巴西多國學者的國際合作,新發現兩種珊瑚礁──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去年底剛通過國際組織審核正式命名,為台灣目前唯二的台灣特有種石珊瑚,受到國際珊瑚與珊瑚礁研究學者重視。

陳昭倫表示,珊瑚可分為淺海珊瑚與深海珊瑚,淺海珊瑚生活於三十公尺海域以內;所發現的兩個新物種都屬於前者,且與人類活動十分接近,更容易受到干擾。福爾摩沙偽絲珊瑚大部分分布於三公尺海域,最深不過十公尺;柴山多杯孔珊瑚則生存於兩公尺海域,為該屬珊瑚中,目前已知生活在最淺水域的物種,相異於其他生活在數百公尺深海中的物種。

兩種新發現的珊瑚都為小型珊瑚,物種稀少。如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是世界偽絲珊瑚屬種被命名的第二個種,距離在一九三五年發表的另一種偽絲珊瑚以來,時隔七十七年。

至於柴山多杯孔珊瑚,目前全球在淺水域發現的多孔珊瑚,只有在加拉巴哥群島的依莎貝拉多杯孔珊瑚,而依莎貝拉多杯孔珊瑚,早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的珊瑚物種。

據陳昭倫推測,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應於兩百萬年前就已生活於地球上;而柴山多杯孔珊瑚則可能於兩萬年前,前冰河時期即生存於深海,但隨著地殼隆起,成為唯一生活於淺海的多杯孔珊瑚,可能為孑遺物種。

由於是新發現物種,目前對其生長、繁殖等,所知仍然有限,亟待投入研究。與此同時,更需加緊保護這兩種珊瑚的棲息環境。「我們對於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了解有限,非常擔心很多物種還沒被發現,就已經不見了!」對於為了確認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是否為印度洋物種,而四度冒險前往海盜橫行的肯亞、索馬利亞邊界潛水取樣的陳昭倫來說,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目前發現新種珊瑚的地區並不平靜,包括台東基翬三仙台、蘭嶼、墾丁與高雄柴山(壽山)海岸,正受到多項BOT開發案與海岸開發的威脅,生存岌岌可危。陳昭倫呼籲農委會盡快將其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始能給予周全保護。

石珊瑚和軟珊瑚有什麼不同?

軟珊瑚:珊瑚是動物而不是植物。肉質厚實的軟珊瑚,所分泌雖然也是碳酸鈣骨骼,但卻是不相連續的小骨針,被包在組織中支撐群體,所以摸起來自然是軟軟的。

石珊瑚:顧名思義,看起來像石頭,摸起來也比較硬,又稱為「造礁珊瑚」。石珊瑚具有堅硬的石灰質,它們不斷的生長、堆積碳酸鈣骨骼,大型珊瑚礁岩主要的構成成分,就是石珊瑚。(文/引用自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 http://marine.cpami.gov.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