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輕人因為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是佛教徒,以「佛教徒形象」處處要求,另眼相待,因此,不敢在人前承認、正視自己的信仰。S,則剛好相反,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她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在公司從不避諱自己信仰的S來找我,她說:「信仰,讓我完整。」職場文化以利導向,許多人我之間的攻擊和矛盾存在是很普遍的行為,做為公司的中階主管,她被鼓勵要「嚴格」,不留情面的要求下屬,她說:「結果並不會更好,只是讓彼此留下仇恨,為了一份薪水,有必要這樣傷害對方?留下惡緣嗎?」當然,職場裡有很多利益衝突、人我互動的問題存在,她說:「還好學佛,懂得調整自己,不然真的會被氣死。」
不管我們做什麼,或多或少都會留給別人印象,隨著日積月累成為我們個人的形象,別人對我們的觀感。電視廣告曾經流行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自己喜歡,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因為我行我素而傷害別人,只是讓人卻步,不敢親近,最後讓自己錯失許多學習參與的機會。
有許多人不希望被貼標籤要求,或擔心自己做得不好,因而失去自己為所欲為的「自由」,S說:「佛法告訴我不要在行為上出軌。」人,不在道德、倫理、正常的軌道上行駛,又因為習氣、利益,而任意傷害別人,最後必然導致人我關係惡化,自己人格的扭曲。自律,才會得到身心的自由。
事實上,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貼上形象的標籤,例如:學生、兒女、父母、老師、醫生,乃至一國元首等各種角色,每個角色的扮演,都會被期待他應有的行為表現。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形象呢?
S說:「在情緒的十字路口上,佛法會適時提醒我做人做事應該保持的分寸,尤其對人要慈悲和包容,給人因緣。」許多人遇到逆境時,只會責備外境、別人,卻忽略了反求諸己的重要。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與人為善的S,深獲同事的認同與肯定,進而主動提出:「有活動可以找我啊!」
我說:「會不會有壓力?」S大方肯定的說:「不會!我本來就應該樹立一個佛教徒應有的形象,讓佛教有面子。」信仰是力量的來源,承擔,是勇氣的表現,再加上自信與接納,一切自然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