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因為負氣和豔羨貴族頭銜,她遠從丹麥到肯亞尋求「身分」,想借由婚姻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
在一位有閒錢、一位有頭銜的利益交換中,兩位遠到而來的白人開始在海拔約一千八百公尺的高地種植咖啡,試著在發展異國事業的同時也建立社會地位;不過在只有表面光華,沒有內在真情的結合下,即便她不將農場當生財事業經營,而是利用餘暇教導庫優人讀書識字;提供醫藥,給予人道關懷;但是這些投入與忙碌,仍無法擺脫內心暗淡所帶來,無法解脫的空虛孤寂。
凱倫與風流又愛自由的波爾結為夫妻,是一個看似表面同質卻不調和的角色關係,女性主義社會學家珍密森在談論親密關係時,將其區分為「揭露式」與「沉默式」親密關係,前者重深知與了解,後者則包含關愛、照顧、分享;但不論是藉由何者方式,對多情和掌控欲強的凱倫來說都是不夠的,尤其是當她知道自己因為丈夫導致終身無法懷孕的事實。
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在成年期人格發展理論上提到「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現象,堅強獨立的凱倫必須為自己的生命重新尋找答案,好巧不巧,之前就已相遇的英國探險家丹尼斯,此時駐足眼前,一位本質就與她相類似的人。
在生活上,我們常會發現,許多配偶與情侶特質有相似處,是不同的人會互相吸引,或是大多數的人傾向和自己相像的人相愛?凱倫愛的其實都是屬於無拘束又無牽絆的男性,不論是婚前的戀情還是她主動提出的婚約,以及婚姻外的親密關係;她總想要網住愛情,抓住落地生根感;自由與歸屬的矛盾正是她特質的寫照。
丹尼斯送她第一個禮物是支筆,要她為自己流利的口才和文采寫作;送她第二份禮物是指南針,讓不服輸又愛冒險的她追尋人生方向;最後贈她一台留聲機與莫札特的音樂唱片,開啟她本就浪漫的心靈密碼;諷刺的是,她在尾聲的巨大失落感,也正源於她當年的積極追求。
《遠離非洲》不僅是一部關於殖民蠻荒狩獵或田園愛情的電影,更是一部女性自覺的故事;它闡釋了一種「向自然學習」的人生態度,也細膩的描繪出女性勇敢也宿命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