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末,沈氏畜一母鵝,將死。其雛悲鳴不食,以喙取薦覆之,又銜芻草列前若祭狀,向天長號而死。沈氏義之,為作孝鵝塚。——《人譜》

此幅〈孝鵝〉圖,畫的是鵝,說的是鵝的故事,其實,仔細思量,此鵝的行為狀似人,可能是在投胎轉世之後補足前世該做而沒做到的功課。
圖中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天寶末年,畫中的兩隻鵝是一對母子,是沈氏家中所飼養的家禽。母鵝可能因病或年老體衰即將死亡,平日總是追隨母鵝的小鵝,覺察母親行為有異,不再能如從前任意行動,且衰弱地蹲坐地上,有氣沒力地望著親愛的小鵝。出於動物的天性,小額知道母鵝即將離牠而去,因此哀鳴不已,亦不肯進食;更奇異的是,小鵝以自己扁圓的喙去家中咬來一床草蓆,覆蓋在母鵝身上,好似人類為即將辭世的親人換穿壽衣那般;接著又去咬來一些餵養牲畜的草料,排列擺放於母鵝面前。
這分明就像人類在辦理喪事時所佈置的靈堂一般。多麼神奇的小鵝啊!怎不令人懷疑他的前世即是人呢?前世的習氣和記憶,像種子般在此世生長發芽,讓小鵝做出類似人類的舉動。靈堂佈置完成後,小鵝悲痛萬分地向天鳴叫長嚎,直至悲慟而亡。
主人沈氏見小鵝執人子之禮盡孝道為母鵝送行,且不獨活於世。此舉讓他相當驚異,他為此孝行所感動,因此特別厚葬了小鵝,並在墳前立了一塊「孝鵝塚」的墓碑,以紀念和表揚小鵝的孝行。
小動物尚且能知在母親將死時克盡孝道,可見其生前與母親如影隨形,感情深厚。有人任意傷害動物,讓動物妻離子散或讓小動物因母亡而跟著殞命,實在令人不忍。人類讀聖賢書,受儒家教育,對愛惜物命更應認為是天職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