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武惠王性不喜殺。所居室壞,子孫請修葺。公曰,時方大冬,牆壁瓦石之間,皆百蟲所蟄,不可傷其生。存心愛物如此。──《人譜》

這幅畫,述說的是曹武惠王悲天憫人的故事。
曹武惠王,名曹彬(九一三~九九九年),後周太祖郭威張貴妃的外甥,孫女是宋仁宗的曹皇后。曹彬時任北宋初年一位戰功彪炳的大將,為官清廉謙恭,帶領北宋軍隊與南唐作戰,曾殲滅南唐及後蜀,亦曾出使吳越,累官至樞密使,死後諡「武惠」。
曹彬軍紀嚴謹,並以不能濫殺著稱,他曾言:「吾為將,殺人多矣,然未嘗以私喜怒輒戮一人。」
有一年,曹武惠王所居住的房舍,牆壁間發現有蟲蟻敗壞腐朽之處,家人請其進行修葺。生性慈悲的曹武惠王,衡量當時正值冬季,於是告訴子孫:「此天寒地凍時節,牆壁瓦石之間,必定有許多蟲蟻等小動物蟄伏,藉此處冬眠,現在翻修房舍,必會傷害牠們的性命。」
蟲蟻是多麼微小的動物,有些人根本不看在眼裡,更經常粗心大意地造成牠們大量傷亡;但曹武惠王心細如髮,竟能為此等小生物著想,而延期修葺房舍,交待等到來年春雷響動的驚蟄節氣,萬物萌發,「蟄蟲驚而出走」後,再行動工整修房舍,此即「啟蟄不殺」。
曹武惠王是位儒將,在傳統儒家思想薰陶下,發揮「無故則不殺,非時則不殺,禽獸胎卵則不殺,鱗介細小則不殺,蟲蟻無害則不殺。可生者使之生,當殺者不妄殺。」盡量讓「萬物盡天年」,這正是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的實踐。
唐君毅先生曾說:「儒家不認為人為萬物之主宰,而認為人與自然世界互為主賓關係,故須相待以禮、以仁。自然養人,對人有恩,猶如父母,人必須報天地之恩,這是一種自然宗教意識。」
儒家講「仁」,仁是有道德之人。此字可拆解為二人之意;二人相處,以慈悲,以道義,以同理心,則人間必能祥和。
而仁人對待其他生物,亦似佛家心存慈悲一般,如曹武惠王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