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我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在香港、北京及台北為本校大學部及商管碩士班面試過無數學生。拜讀貴報「簡化入學面試 大家不白忙」一文,有些心得與經驗談想與讀者分享。
首先,面試「官」太沉重,在香港中文大學我們更像面試「義工」。經常在周末一天的面試中,唯一的報酬只有免費午餐,以及認識許多年輕優秀學生的喜悅感。
我們的信念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無償付出寶貴時間為大學甄選人才,為的是爭取優秀學生進入本校。有愈多優秀學生入讀,大學的聲譽及良好校風也就愈容易延續。
香港中大的面試從不收報名費。校長也常叮嚀面試老師:我們面試學生,學生也「面試」我們。因為優質學生往往拿到不只一所學校的入學許可,老師們必須在面試中展現風範,強化優秀學生「心嚮往之」的入學意願。
面試的用意就是挖掘潛能,弱勢的孩子也許沒錢補習,能力無法反映在大考成績之中。然而如果他對某一領域感興趣,在社團參與中累積到特殊技能或領導、團隊合作的經驗,他的談吐自然會呈現出這些潛質。
很多面試老師心中都有一把「積極平權」的尺,對於資源優勢的學生,會問以更適合其背景與訓練的題目,來考驗其真實本領。孔子因材施教,面試老師更是「因材提問」。面試也許無法百分百客觀,但對於找出大考遺珠之憾,還是發揮了相當作用。
關於舟車勞頓、旅費高昂的問題,香港中大有電話、Skype視訊面試的經驗,只要提出要求,大學在求才若渴的競爭下,沒有理由還要學生破費。但學生也必須捫心自問:「自己有需要報那麼多所學校嗎?」「自己有那麼多非讀不可的『志願』嗎?」超高報名費固然不妥,但酌收報名費卻也可提供誘因,逼使學生及家長「想一想」自己的真實志願何在?
以上雖以個人在香港的經驗為主,但筆者的友人遍及全台灣各大學,為人師表作育英才的熱忱舉世皆然。例如政大法律系這幾年面試招生入學比例愈來愈高,而這些學生真的比較有企圖心與想法。招收到許多積極活潑有企圖心的人,其風氣轉變有目共睹。
大學要維持活力與競爭力,面試招生入學制度不應簡化或廢除,反而還要更加強化啊!
葉家興(香港/香港中大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