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九六七年前,佛光山原址還是一片刺竹荒山。星雲大師以其過人的睿智,領導弟子拓墾,創建了聞名世界的佛教聖地。什麼是人間佛教?大師最簡潔的解釋是: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他的理想是: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乃至國際化。
人稱星雲大師是「沒有學過建築」的建築師。佛光山開山迄今,已建成一片依山勢起伏、連綿巍峨的莊嚴建築群。一棟棟殿宇和房舍,都是大師一張白紙、一支尺,與助手在地上勾勒而成。
比方說海外作家住過的雲居樓,主體共八層,一樓大廳是同時可供三千多人用餐的大齋堂及大寮(廚房),一千多坪寬廣的內部居然沒有一個柱子,整個大廳一覽無遺,連專業建築師也嘖嘖稱道。
徜徉在佛陀紀念館,細細品味那些充滿禪意的文字。「百萬心經入法身」,每人虔誠抄寫一部《心經》,集百萬人的寫經,奉納於佛陀紀念館佛像內,以此功德祈求世界和平、國家安樂、闔家平安、所求滿願。
在佛光山一個寧靜的下午,與文友結伴同看星雲大師生平紀錄片。
星雲大師,江蘇揚州人,一九二七年生,一九三八年隨母至南京尋父,後於棲霞山寺,才十二歲的他,禮志開上人披剃出家。法名悟徹,號今覺。祖庭為宜興大覺寺,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五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一九四九年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最初在中壢圓光寺參修,加入慈航法師創辦的台灣佛學院為學僧,經歷了世事的波波折折,成就一代佛學大師!
面對各界盛譽,星雲大師不忮不求,他坦言,不喜歡被神話,只是一個「平凡的出家人」而已。他說,全世界有七大奇觀,為歷史留下了記錄,我們這一個時代也應該為歷史留下記錄,讓未來的世世代代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做了些什麼。
告別佛光山前夕,作家們從下榻的雲居樓,走向最高景點大佛城,感覺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行過地藏殿、觀音放生池、靈山勝境、大雄寶殿、佛光緣美術館等,一抹夕陽照耀在佛塔上。
看落霞滿天,雲靄縫隙有神光穿透。松木掩映處,是佛光山佛殿的金碧輝煌,是身穿袈裟眾多學佛年輕人整齊的佇列,靜悄悄無聲地走過。 (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