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兒子上高中時,想買一台新電腦,我跟他說:家中的電腦只用了兩年,我並沒有預算要買一台新的,他說:「沒關係,我會想辦法存錢」,他的打算,是用以前存下來的零用錢,加上我也出一點,就可以買了。
其實,我頗欣慰兒子能夠瞭解,父母無法隨時滿足子女的物欲,而且想要買東西,就應有儲蓄的觀念,但是我還是要他考慮一下,是否可以把省下來的錢買書,甚至支付將來的學費,我特別強調,儲蓄的目的不只是消費,更重要的是未雨綢繆,應付緊急需求,以及為人生不同階段的重要支出做準備。
媒體報導,台灣已經開始出現類似美國「歸巢族」現象--年輕人無法自立,要靠父母供養。在中國大陸這類人叫做「漂一族」,在日本稱為「尼特族」,在台灣的新名詞是「寄生族」。
雖然「寄生族」的產生與社會環境有關--經濟景氣差、工作待遇低或找不到工作,但是中國父母喜歡把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認為小孩永遠都是自己的責任,卻更容易慣出「寄生族」。
子女如果從小就覺得父母應該負擔一切,而且可以隨時依賴父母,自立的動機及決心就會不足。如果不在小孩年幼時,就開始灌輸獨立自尊的觀念,子女就不會覺得成年後寄生於父母羽翼下是羞羞臉的事。
每年到了升學考試旺季,有的父母讓孩子在房間中吹冷氣,自己卻為了省電汗流浹背的睡覺(有時我也不免如此),子女是否能善體親心,理解父母所做的犧牲,或者認為是理所當然,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了不培養出「寄生族」,天下父母應考慮下列的事情:
(1)從小孩年幼時就開始培養他們自己負擔的觀念,譬如要子女分擔買書和買玩具的費用,而且千萬要他們分擔學費。
(2)灌輸孩子儲蓄的觀念,買東西前先儲蓄,存夠了錢後再和父母商量由爸媽分擔部分費用。
(3)用「心」而不要用「錢」去愛小孩,培養子女的紀律及責任感,遠比無止盡的幫忙對小孩有益,如果我們用心去愛孩子,他們一定會感受到,但是金錢卻不見得買得到子女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