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歲增長,物換星移,清明要祭拜的親友愈來愈多,想到那些再也見不到面的人與物,酸楚鎮日壓在心頭,總要忍耐著情緒起伏,才能迎接思念難止的四月天。今年多了媽媽和嬸嬸的新墳,包包裡因此多擺上兩束黃菊,要獻給天上的老人家。
還有幾位老朋友也因天人兩隔,我們只能約在墳前見個面,上一束香。他們之中不乏被叫「老大」的風雲人物,病中我們常陪著憶往,直到發出白帖,彼此緣分才告一段落。唏噓中,不禁想起許多古老的人與事,更頓悟英雄與凡人要過的關卡,其實無分軒輊。
月初送他一程的趙老大,當年曾是社會新聞記者第一把交椅,走路多有風呀,這小島上的千奇百怪彷彿無一不知,他愛玩也愛寫,生動的文字成為我們初入社會的指引,了解到外面世界寬廣無限,值得掛上記者證去探索。
晚年到高雄開餃子館,當年的虎虎生風早不復見,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我們幾位老朋友憐惜其際遇起落之時,不禁也以此警惕:日子是天長地久的在過,總應未雨先綢繆,等繁華落盡回歸平淡,才不至於乏柴缺米,也才對人生能有基本的交代。
這務實的想法可能來自小時候的貧窮,清明為媽媽上墳時,也要跟媽媽說一些類似的感想。女兒要說,媽媽,所幸妳性格某部分的堅韌傳給了孩子,讓我們跟上時代腳步,分享社會成果而脫貧,進一步使身心安頓成為一種無言的感恩,相信天國的媽媽也會因此感到無比欣慰。
媽媽,說來也萬分驚險呢,如果不是遺傳到堅韌而是天真,那如今您的孩子同樣要在晚年受到無存糧過寒冬的苦,這必是您不願意見到的。同樣的心情,也希望無聲的和墳中老大們對到話。富貴本如浮雲,貧困也可安身立命,都是生命的過程,等告別時,顯現自己想要的姿態就好。